当前位置:

一个孤儿教师和三十二个“留守孩子”

来源:西洋江镇 编辑:redcloud 2009-03-20 15:37:06
 
—分享—

    中国隆回网3月20日(通讯员杨小岐) 一个孤儿教师,带着一群家庭背景各异的“留守孩子”,教学相长,其乐融融。隆回县教育局和海臣教育救助中心于2008年9月在该县西洋江镇苏河中学创办了“留守孩子之家”,通过一个多学期的教学实践,展示给社会无限的春光。

    调查显示:“留守孩子”像“浮萍”

    2007年至2008学年,隆回县西洋江镇苏河中学对招生范围内的“留守孩子”进行了三次摸底调查,“留守孩子”占学龄儿童的比率分别为40%、44%和45%,呈递增趋势。其中还有一批孤儿、单亲等特殊家庭的“留守孩子”,占“留守孩子”总数的3%多。通过对“留守孩子”的“亲情交流”、“托管监护”、“身心发展”等方面的考察,发现一个月通一次亲情电话的占84%,春节回家团聚的占60%,隔代监护的占87%。12%的“留守孩子”身心发展不太健康,学习成绩较差。大多数“留守孩子”留守的是房屋、老人和田地,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守家、读书、做农活。因此,“留守孩子”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五类:一是“看家型”。这类孩子的父母长年外出,强迫孩子看家护院。二是“寄居型”。这类孩子因父母外出,家中尚有“留守老人”看护,孩子就寄居在离校较近的亲朋戚友家,过上寄人篱下的生活。三是“放任型”。这类孩子的父母外出,没有托人监管,放任自流。四是“踢抛型”。这类孩子因父母离异或丧偶再婚,孩子成了父母踢抛的“皮球”。五是“孤苦型”。这类孩子大多是父母双亡的孤儿,无人照看,生活困苦。“留守孩子”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他们的生活不安稳,缺少亲情,缺乏家教,受过创伤,大多呈现孤辟内向,失落悲观,冷漠任性,焦虑暴燥等性格特征,是学校教育中最不稳定的因素。

     爱心与共,“留守孩子”安新“家”

    怎样使“留守孩子”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是一个关系到国民素质的十分现实的社会问题。隆回县教育局在接到苏河中学的调查报告后引起高度重视,制订了《关爱“留守孩子”实施方案》,建立了活动组织机构,并争取了祖籍隆回,现侨居英国的学者宁泽民家族的资助,成立了“海臣教育救助中心”,于2008年9月在苏河中学建好了第一个“留守孩子之家”。“家”里有供“留守孩子”专用的活动室,辟有图书资料区、文体娱乐区、亲情交流区、日常生活区等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温馨小区。苏河中学为这个新“家”的建设创设了最佳管理模式,并提供了最佳服务:一是建立了“留守孩子”档案和联系卡管理体制。对孩子们的基本情况、家庭住址、家长姓名、联系电话、监护人基本情况等分层分类建立档案和联系卡,指定专人管理,通过档案和联系卡的建立,大大加强了学校与“留守孩子”家长及监护人的联系,形成了以孩子为中心的关爱网络。二是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孩子”制度。对“留守孩子”的帮扶实行“三优先”,即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三是建立健全“留守孩子”安全保障和应急机制。对“留守孩子”的食宿安全、防火、防水、防毒、防盗、防骗等危及人身安全的问题防患于未然。对突发事件,制定了应急预案,明确职责,确保安全第一位。五是注重了对“留守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教育。学校专门配备了心理和生理教师,定期开展了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健康教育和感恩教育,使“留守孩子”充分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幸福与快乐,消除了不良情感,树立了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苏河中学对“留守孩子”的特别关爱还体现在“减免全部生活费”、“免费拨打亲情电话”、“设立生日点歌台”、“双休日开放图书室”、“开设亲情视频聊天网”等。海臣教育救助中心还为“留守孩子之家”每学期提供5万元的办公经费和8000元生活补贴费。2008年下学期,32名“留守孩子”切身感受了新“家”的温暖,由衷地感慨:小家入大家,爱心聚一家;亲情不分家,幸福你我他。

    为“父”为“母”,“孤儿教师”图感恩

    “留守孩子班”的班主任黄国才是一位集父爱母爱于一体、才华魅力于一身的年轻教师。黄老师自幼失去了父母双亲,是在伯父的抚养和社会的关爱中长大的。他从小发愤图强,立志成才。在天津师范学院就读时,苦练了教学基本功。毕业后毅然选择了返回家乡,在偏僻山区做了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他懂得感恩:为着养育了他的一方水土,为着血浓于水的颗颗爱心。他说:“不会感恩,我的一生就毫无意义!”2007年上半年,他患了尿毒症,是爱心捐助了在他看来是天文数字的30万元的医疗费,并及时联系到了健康肾源,才使他起死回生,重返了教坛。2008年下学期开学伊始,他得知隆回县教育局和“海臣教育救助中心”要在苏河中学创办“留守孩子之家”,尽管当时的他还处在手术后不久的化疗和器官磨合阶段,却毛遂自荐担任了该班的班主任。他认为:一名孤儿,一名死而复生的病人,一名饱受磨难的苦命人,是最懂得“留守孩子”心声的人,应该是最称职的班主任,干好这一工作,对党,对人民,对社会都是最好的感恩。自从他当上了这个班的班主任后,就成了一位完全没有了休息日的教师,因为“留守孩子”的活动时间大多是在双休日和节假日。“留守孩子班”的各项工作被他安排得井井有条,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他对孩子们有父亲的严格,有母亲的慈爱,有兄长的呵护,有朋友的关怀。刘雅兰同学因患白血病做过骨髓移植手术,他除了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外,还经常鼓励她克服困难,战胜病魔,让她学习和生活充满了阳光。2009年春节期间,他得知有5位孩子的父母没有回家团聚,他就把这些孩子请来同自己一道吃年饭,看“春晚”,还自编自演了文艺节目,春节过得喜庆而有义。有一次,“留守孩子”们神秘地举行了“生日晚会”,在齐唱了《世上只有妈妈好》后又齐声说:“黄老师,您是妈,你是爸,有了你,我们才是真正的宝!祝你生日快乐!”他这才知道,这天是自己的生日,一股热流涌上心头。他哭了,感觉特别幸福。

    乐学上进,“留守孩子”真当家

    为了大力营造有利于“留守孩子”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留守孩子班”还专门开设了书法、绘画、对联、摄影、演讲、英语口语、生理卫生、生理健康、内务管理、家务劳动等方面的节假日活动课程,安排了专业教师,组织开展了“体育竞技”、“文艺表演”、“书画竞赛”、“厨艺展示”、“发明创新”、“我当家,我做主”等多种活动,让“留守孩子”在活动中丰富知识,提高技能,乐学上进,全面发展。父母长期在外的肖萧同学半年就有多篇作文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单亲家庭的陈名龙和阳茜同学,一为全县中学生篮球种子,一为全县中学生演讲精英,学业成绩双双名列学校前茅。宁玲玲同学多次获市、县“科技创新奖”,廖红娟同学被学校评为“优秀学生干部”和“学习标兵”。“留守孩子班”的孩子人人有绝活,个个有特长,让同学、老师、家长们刮目相看,也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这样的班,真正让家长宽心,教师舒心,社会放心。

来源:西洋江镇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隆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