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摸着当年率领村民栽下的柏树,张世模脸上写满了笑容。罗佳成 摄
在隆回县,有一条绵延百里的长廊。过去,这里是光秃秃的石灰岩山,草木不生,人称“火焰山”;今天,“火焰山”上一片葱茏。极目远望,棵棵柏树挺拔如箭,直指蓝天;片片松林枝繁叶茂,翠绿如茵。
2007年7月19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春贤考察经过百里长廊,深深为这人间奇迹而叹服,并亲切看望了这个奇迹的主要创造者———隆回县林业局退休干部张世模,充分肯定他几十年如一日在林业战线上不计名利、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的精神。张春贤动情地说,在我们的社会,有一大批长期为社会作出贡献,不急功近利的先进模范人物,各级党组织不能忘了他们,该关心的还要关心,该肯定的还要肯定,该照顾的还要照顾。当得知张世模积劳成疾,身体不好时,张春贤还当即和一同考察的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于来山商量,把张世模接到长沙来治疗。
{Ky:PAGE}
一只“孵蛋的鸡”
1939年出生在武冈市的张世模,童年伴随着滚滚林涛度过。很小的时候,父亲带着他进山寻找适宜做扁担和锄头把的杂木,让他不到10岁就已经能够识别40多种树木,初步掌握了这些树木的生长特性和规律。
1959年,张世模从湖南林业学校毕业。带着对山的眷恋,一年后,张世模来到隆回县林业局供职。
由于毁林严重,当时的隆回到处都是荒山,许多在大山里生活的村民还要以牛粪来作燃料。山上偶尔长出几根林木,也是稀稀拉拉。“山区无林木”的现状深深刺痛了张世模,他决心用自己的努力改变隆回县绿化的落后面貌。
1969年,因出身不好,张世模被下放到大水田公社协助植树造林。这让张世模高兴不已:终于可以实现植树造林梦了。据老人们回忆,当时的张世模栽树就像“发了疯”,穿着草鞋,光着膀子,腰间捆一条长汗巾,没日没夜在山上转。下放4年,张世模指导当地农民植树造林1.6万亩。这在当时那个毁林不造林的年代几乎可以说是一个奇迹!而在这4年里,他也完成了从一个“林业学生”到“林业行家”的蜕变。
要当好一个“林业行家”,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从育种、移栽、培植、采伐,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偏差。特别是树种发芽,最适宜的温度是30摄氏度多一点。当年条件差,买不起恒温箱,张世模干脆当起了“孵蛋的鸡”,用自己的体温来育芽:选取树种温水浸泡后消毒,用湿润的纱布或棉花包好,再用薄膜包上,放到贴身的内衣口袋里,即使睡觉也不拿出来,使它长期保持在28到32摄氏度的温度里。每天,还要把包打开一到两次,给种子通风换气,直到15天左右树种发芽。
根据张世模介绍,用这个方法测试种子的好坏百分之百可靠,因此从1973年开始他就坚持了下来。只要对种子的好坏存疑,他都要用这个方法试上一试。最多的1979年,县林科所育苗树种123个,作为技术员的他,内衣里就挂了34个树种测试包。1987年县里搞飞播造林,要上飞机的前一天,市里的林业专家告诉老张,隆回提供的树种可能有问题。老张当场从内衣里掏出两个种子包,说:“我身上的种子是一样的,发芽率如果达到要求,种子就没有问题。”仔细数下来,各100粒的两包种子,一包有87粒发芽,一包有82粒发芽,大大高于规定的标准(70%出芽率)。在场的专家没有一个不服的,连称老张“厉害!”
1986年至1988年,搞完三年飞播后,经林业部验收,隆回县飞机播种造林成效率全国第一。
{Ky:PAGE}
一头“背犁的牛”
隆回有句老话,就是“牛牯不背犁,也会变老”。张世模经常用这句话勉励自己,在探索石山造林的道路上当一头“背犁的牛”。
隆回县有18万亩石灰岩石山,分布在百里长廊两边。“长口的要食,生根的要土”,石灰岩石山没有土不能种树,这是权威的论证。但张世模硬是凭借“牛劲”,带领群众在石灰岩山上造林15万亩,成为我国第一个在石灰岩上石山植树造林成功的人。
为了实现自己在石灰岩山上种树的梦想,1973年3月,张世模拒绝回县机关,坚决请求搬进了刚刚创办的国有干山苗圃的工棚,负责育苗技术指导。
为了在石山上栽树,张世模深入石山的缝缝隙隙,研究石山的构成以及如何栽种才会有利于树木的生长,并四处寻找耐旱的树种。同时,他跟当地农民一起起早贪黑,荷锄下地,挑土挖坑,开山碎石,填土培基。在他的劝说和感召下,干山苗圃场职工和干山村的村民在石山上种下了柿树、枣树和本地柏。2007年7月下旬,记者来到这里采访,但见800多亩石山上,松柏郁郁葱葱,大的已经有碗口粗。宽阔的水泥路从松柏林穿过,勾勒出灿烂的远景。
1974年到1982年整整8年时间,为了系统研究石灰岩山栽树的课题,张世模在县内行程几千公里,采集计算出10000多个数据,试验55个树种,最后确定了柏木、福建柏、侧柏、日本扁柏、刺楸、光皮树、黄连木、枫香、中国槐、柞木、麻栎等11个品种为最适宜石山种植品种。他所主持撰写的论文《石灰岩石山造林技术研究与应用》在国家权威刊物发表,被业内专家称为“填补了石灰岩石山造林领域的空白”。1979年,他还在全国首创“泡桐根段育苗”成功,为培育一年生泡桐大苗找到了良法,并在全国推广。
1984年,张世模出任县林业局营林股股长,1988年又担任了负责造林的县林业局副局长。从此,隆回县开始了大规模的石山造林运动。如今,隆回的石灰岩石山已经被郁郁葱葱的树木所覆盖,远远望去,万顷石山万顷柏。全县森林覆盖率由原来35.3%%提高到了52.6%,柏木资源一举冠盖全省,“全国绿化模范县”的荣誉更是如期而至。
{Ky:PAGE}
一座“不老的山”
隆回的山绿了,张世模的头也白了,但他种树的热情却不老。1999年,他从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对植树造林事业的热爱却更加炽热。
2007年7月23日的黄昏,张世模领着记者来到隆回县桃洪镇青峰村的40亩石灰岩山上。嶙峋的石灰岩间,外国松生长得茂盛,小松柏也挺拔茁壮。爱怜地抚摩着这些松柏,退休后继续带领群众栽树的情景,如电影回放在张世模记忆里。
那是2001年初春的事情。退休后,为了继续发挥余热,张世模参加了县老年科协林业分会会长,选定桃洪镇青峰村作为自己的造林联系点。由于种种原因,这里还有部分石灰岩石山没有造林。他决定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
2001年2月24日,山上的雪还没有消融,张世模就带领群众上了山。天寒地冻,遍地石头,挖起来非常吃力,得过支气管炎,有哮喘毛病的张世模有些扛不住了,扑哧扑哧只喘粗气,但他咬牙挺着,硬是一口气打出一个标准的树洞。周围群众不忍心,夺过锄头,让他去检查大家挖出的树洞合不合标准他才歇手。整整一天,张老都在山上忙活,泥巴粘在鞋子上,两只鞋有十多公斤重。
当天晚上回到家,张老就病倒了。也就在这一天,青峰村的石灰岩石山开始披上绿装。
40多年来,张世模走遍了隆回县2866平方公里土地1005个村庄,组织植树造林132万亩,多次获得省、市、县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科技进步奖,当选为省劳动模范,还光荣获得全国绿化奖章,被称为“湖南省石山造林功臣”。(记者 奉清清 通讯员 罗佳成 阳征剑)
来源:中国隆回网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