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回新闻网12月8日讯(通讯员 王双进 何湘兰)冬季悄然来临,窗外寒风呼啸。人们大都呆在空调房里或围坐在火炉旁取暖度日。然而,当你来到邵阳市隆回县滩头镇烟冲,在一家古香古色的作坊里,却会看到一名中年男子,挽着衣袖,双手抡起一个木框竹筛似的器具,咬紧牙关,在一池冰冷的浊水里,每次吃力地倒腾两个回合,然后转过身来,将一张网状物小心地掀开,一张湿漉漉的东西便整齐地脱落下来,如此循环往复,越叠越高。他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李志军,在采用原始古老方法,手工抄出一张张黄亮的古纸。
滩头古纸文化已有1300多年历史。李志军手工抄纸作坊创建于1982年,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楠竹资源,不用电与机械设备,手工制造古纸。从砍倒嫩竹(即倒山),到抄出一张张成品纸捆扎打包,要经过17道工艺流程,历时100天。且全家三口,即加上妻子、儿子,须密切合作,一个踩料,一个抄纸,一个晒纸。倒山剖料下凼时,则需要聘请多名劳力,方可及时完成。30多年来,李志军一共抄出古纸5000多石,主要为滩头年画和香粉纸提供原质纸,并大量出口东南亚地区,且创新推出滩头古油纸、玫瑰花香纸、明信片纸、古面巾纸等系列品种。他得到了外国老板的好评,同时受到同行的尊重,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奉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手抄这一系列纸难度很大,一般的师傅造不出,技术要求相当高,原材料要特别精细,无一张烂纸,质地要细腻光滑,纸面纹络如织,因而滩头年画与香粉纸畅销国内外。况且,手工造纸走进低碳生活,对环境没有污染,节能减排,绿色环保。
近些年来,李志军与雨山中学、隆回一中、滩头中学的老师们合作,辅导青少年学生王嘉之、范海林、陈潇等,对滩头手工古法抄纸进行一系列技艺创新之后,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古纸质量跃上一个新台阶。特别是将古老手工抄纸廉架上2厘米高的矮镰把头,创新设计为12厘米高的平面框架式高镰把头,其底面长度不变。艺人采用这款高镰把头镰架手工抄纸时,双手均不用入水,即能抄出古纸来,冬季免受湿寒之苦,平时免患风湿之痛。该项目于年前在全国中小学劳技创新大赛中荣获银奖。
2014年12月3日,李志军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竹纸制作技艺(滩头手工抄纸)项目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名单。多年以来,李志军受到了中央、省、市、县领导的接见并合影留念,《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湖南卫视、湖南红网、《湖南科技报》、《湖南工人报》、《发明与创新》、《湖南教育》、《邵阳日报》、《邵阳晚报》、《邵阳城市报》、《太原日报》、邵阳新闻在线、邵阳新闻网、隆回新闻网等报刊、网络媒体报道了其人其事。

图为12月5日,李志军在采用高镰把头镰架手工抄纸。
来源:雨山铺镇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