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新篇章 激发新活力
——从扶贫视角管窥隆回县民生事业发展
邵阳日报记者 兰绍华 通讯员 罗佳成 曹良海 龙银波
金银花基地。
种植烤烟,农户增收。 通讯员 贺建新 摄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百姓安居乐业。 邵阳日报记者 申兴刚 摄
医疗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改革开放四十年,民生普惠四十年。
隆回,这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部崛起比照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县和湘西地区开发重点项目县,如何撑起民生发展的蓝天?
长期以来,隆回由于区域劣势,交通闭塞,经济基础薄弱,加之自然灾害频繁,发展一直缓慢,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至1977年,全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51元。1986年,隆回被确定为全省多灾连灾县、一般贫困县;1990年被确定为省以工代赈扶持县;1994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2002年被纳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后,隆回被纳为中部崛起比照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县,被纳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范围。
扶贫开发以来,特别是1994年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国家给予大量扶贫资金,帮助隆回修筑六都寨水库灌区和一批提水工程,建成151个贫困村的饮水工程,修复35万米江河堤坝,改造近4万亩低产农田;开发种植中药材15.2万亩,苡米和蔬菜基地2.2万亩,水果、茶叶5.35万亩;修筑县乡村公路上千公里;修建小水电站多处,架设电线多条,建成境内北部电网。同时,投入扶贫贴息贷款,更新企业技术设备,实施文化、卫生扶贫工程。
21世纪初期,隆回加大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88%的乡镇和18%的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完成各类水利工程2.8万处,防汛抗旱能力明显提高;40%的村完成农网改造,城网改造全面启动。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明显,4.73万人实现脱贫。
2014和2015年,隆回县整合专项资金和涉农资金共3亿余元,修筑村组公路269.1公里,解决了5万贫困群众行路难的问题;建成农村大中型饮水工程50多处,妥善解决了54个特困干旱死角村1.6万多群众和1万余头牲畜饮水难的问题;架设高低压线路47条153公里,彻底解决了群众用电难的问题;新修和维修各类水利工程196处,整修高标准山塘100多口,较好解决了特困群众生产用水难的问题;维修农村校舍39处,保证寄宿制学校每个寄宿学生有一张床位,农村学校基本配齐标准桌椅。
2017年,隆回县安排民生支出41.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5%。全县五项保险总参保达到199.1万人次,支出各项保险待遇15.38亿元。开展农村低保和社会保障兜底脱贫对象认定清理整顿,实现“两线合一”,支出各类民政资金2.8亿元。省市确定的民生实事任务圆满完成,完成农村公路“窄改宽”155公里,电网改造107个村,改造农村危房3904户,新增养老服务床位345张,农村饮水安全暨巩固提升工程等14个项目有序推进。2018年上半年,该县完成民生支出19.13亿元,同比增长17.78%,其中教育、医疗支出较去年大幅增加。
产业扶贫 激发动力
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隆回就通过建立科技示范乡镇和科普示范基地,发挥科技示范和辐射作用,指导农民脱贫致富。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隆回县加大了产业扶贫的力度。2013年,该县编制了《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隆回县扶贫特色优势产业规划(2013—2015年)》,并结合全县产业布局,引导农户主动与“南烟北药”产业战略对接,大力推动金银花、龙牙百合、尾参等优势特色产业和烤烟、生猪、蔬菜等传统产业发展,让贫困户普遍形成一至二项稳定增收的项目,实现稳定脱贫。该县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户依靠产业脱贫致富,如:种植金银花、百合的扶贫对象可享受每亩200元的金银花造林或百合种苗补贴;购买金银花、百合烘干机械设备除享受农机补贴外,还可享受10%的购机补贴。据统计,该县金银花种植面积早在2013年就已突破21万亩,种植龙牙百合面积达1.5万亩。
同时,该县根据具体情况,结合产业布局,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措施,如:原石门乡、周旺镇选择投资小、见效快、可持续、对劳动力和环境条件要求不高的种植业作为重要帮扶项目,分别发展烤烟2000亩、800亩。
2014年和2015年,隆回县引导扶持贫困农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让农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这两年,该县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826万元,采取直接帮扶、委托帮扶和股份合作帮扶等形式帮助贫困农户43900人次,引导扶持贫困农户种植金银花7230亩、烤烟5130亩、龙牙百合1550亩、尾参2470亩、大棚蔬菜和高山延季蔬菜1450亩,新发展生猪1万余头、牛羊700余头、家禽16万余羽,帮扶对象人平年增收1100元。同时,该县以农业产业化为抓手,重点扶持金银花、烤烟、优质稻、生猪四大主导产业和油茶、百合、辣椒、特色水果四大特色产业,并积极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规模效益。
近年来,该县共投入特色农业产业扶持资金3.88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923个,全县209个贫困村都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惠及贫困群众8.6万人。通过产业扶贫等举措,2014年至2017年,全县共减少贫困人口122795人,退出贫困村65个。
教育扶智 力拔“穷根”
改革开放,为振兴教育事业提供了良好契机。该县改善教学条件,投入大量资金改造中小学危房,新建、改建一批乡镇中心小学,同时,建设“希望工程”,开展“春蕾行动”,资助贫困子弟和失学儿童上学。
进入新世纪后,除了抓好文化教育外,隆回县注重抓好技能培训。2013年,该县积极动员贫困群众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其外出务工或在本地务工,努力提高家庭经济收入。该县大力实施“雨露计划”,并将指标分配到各乡镇,在长沙培训村官30人,在安江农校培训科技骨干21人,在中、高职学校学历教育653人,此外,还举办了种养业短期实用技术培训班50余期,培训近万人次。
2015年起,隆回县注重提升人才素质“拔穷根”。在落实教育普惠扶持政策的基础上,该县进一步加大对扶贫对象的劳务培训、科技推广和科技培训力度,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当年,该县选送了4127名贫困家庭子弟参加省、市、县各类专业技能培训;结合县、乡镇产业扶贫和项目实施,共举办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164期,培训5.4万人次。此外,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0万元,设立特困家庭义务教育助学专项补贴基金,共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1000名;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学生免除高中阶段学费、中等职业教育学杂费;安排专项经费,对虎形山瑶族乡瑶族学生的高中学费实行全免,大学学费由县财政全额资助。
精准对接 结对帮扶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隆回县委、县政府就从实际出发,全面规划扶贫工作,并将扶贫工作与基层组织建设紧密结合,整顿村级班子,加强党支部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一帮一,富帮穷,党员、干部帮群众”的扶贫活动。
进入新世纪后,隆回县加大了帮扶力度。2013年,该县130个县直单位结对联系了54个建整扶贫村;103个县直单位的120名干部联系服务330个村;各级党员干部共签订了3万余份公开承诺书,向群众公开承诺了上万件实事,113名乡镇和县直机关主要负责人在县电视台向社会公众作出公开承诺。
2015年,隆回对全县209个贫困村和22.18万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省市县乡四级联动,按照“干部驻到村、单位做后盾、一把手负总责、不脱贫不撤队”的要求,结对帮扶。扶贫工作人员重点针对贫困村主导产业、道路畅通、饮水安全、教育卫生等方面的问题编制脱贫方案,整合资金项目,切实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充分发挥坚实后盾作用。同时,该县建立贫困家庭结对帮扶机制,按照“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的要求,选派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干部结对帮扶。全县3500多名党员干部与11000多名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为贫困村办实事700多件。
2017年,隆回县按照精准扶贫工作要求,推进全县脱贫大攻坚。该县建立脱贫攻坚工作领导机制、帮扶机制、责任机制和巡查机制,成立了高规格的扶贫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担任组长,县长担任第一副组长,县委副书记和副县长主管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21个增加到38个。同时,组建高规格的脱贫攻坚指挥部,下设5个专门工作组和若干行业扶贫工作组,从全县各单位抽调精兵强将,高效推进各项工作。各乡镇都设立扶贫办,配备3至5名扶贫专干。每个村明确村党支部书记为扶贫员。实行驻村帮扶“扶一带一”,继续开展“心连心手牵手”结对帮扶活动,实现贫困村和贫困户帮扶全覆盖。
2018年上半年,隆回县调整充实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启动新一轮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做到村村有驻村工作队,户户有帮扶责任人。同时,加强驻村工作队管理,每月驻村不少于20天,乡镇干部每周在村住宿不少于两晚;严格考核监督,对考核结果为“一般”和“较差”的单位负责人分别进行约谈和诫勉谈话,上半年共严肃查处24件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60人分别受到各类处理。
来源:邵阳日报|0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