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时代 书写新传奇
——从40年大事记纵览隆回县经济社会发展之路
邵阳日报记者 兰绍华 通讯员 罗佳成 曹良海 龙银波
隆回县城航拍图。邵阳日报记者 申兴刚 摄
改革开放后,隆回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图为该县境内资江河畔繁荣新景。
改革开放前该县境内资江河畔老照片。
花瑶梯田。邵阳日报记者 申兴刚 摄
作为“中国金银花之乡”,隆回县倾力将金银花浇灌培育成“致富之花”。通讯员 廖耀华 摄
改革开放,即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我国的对内改革,发轫于农村,起始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身处欠发达地区,但锐意进取的隆回人民秉承魏源“睁眼看世界”精神的精髓,紧随全国改革大潮,书写着自己的传奇。
1979—1988 大胆改革 焕然一新
自1978年末开始,改革之风吹遍祖国大地。隆回人民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摸索前行。
五定一奖,联产承包。1979年2月,隆回启动农村经济改革,推行“五定一奖”生产责任制,即:定人员、定地段、定成本、定工分报酬、定产量,超产奖励。安徽凤阳大包干的经验在隆回县推广后,有5741个生产队自发推行田土包干责任制。至1982年,全县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对内改革,全面进发。1980年2月5日,根据中共中央84号文件精神,隆回为县内工商业者落实政策。1980年7月,根据国务院指示精神,放宽粮油市场管理,允许农民将多余的粮食及油料上市出售。1983年10月,县水泥厂民主选举厂长,开隆回民主选举厂长之先河。12月1日起,取消布匹、棉花凭票供应。
1984年5月,全县工业企业开始经济改革试点,隆回造纸厂率先进行工资总额与利税挂钩,包干生产。翌年,全县国企全面推行以车间、班组、工段或单项产品为单位的承包责任制。1985年3月,小型企业进行转轨改制。1988年4月,县氮肥厂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在邵阳市范围内首开先例公开招聘厂长。5月,全县国有工业企业全面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
改革成效,立竿见影。1980年初,隆回县原紫阳区被定为全国辣椒干出口基地。1982年12月,隆回县酒厂生产的“米珠峰”状元红被评为省优产品。1985年3月,金石桥镇茶厂生产的“白马毛尖”“金石翠牙”获“湖南省名茶”称号。1987年,石门水泥厂生产的石仙牌425#普通硅酸盐水泥,被评为全省乡镇企业水泥行业优秀产品。
1989—1998 稳步推进 初见成效
第二个十年,隆回改革开放稳步推进。
改革深入,摸索前行。1992年11月1日起,县内开放粮油市场,取消平价粮油供应。1994年7月,隆回工商税制改革。1995年年初,隆回县人民政府决定对县氮肥厂和资江造纸厂实行“脱壳经营”,分别更名为隆回化肥厂、隆回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实行自主经营,年终考核利润指标。同年5月,隆回撤区并乡。1996年,隆回化肥厂破产重组为股份制企业。1998年,隆回制药厂率先实行产权置换和职工身份置换改革。
通信“变脸”,信息快速。1990年8月19日,六都寨邮电支局开通传真自动发报机。1991年10月28日,县城首次开通程控电话1000门。1992年8月,隆回开通“126”人工寻呼台。1995年12月,县城开通模拟蜂窝移动电话基站。1995年3月底,国家一级重点工程杭福贵成通信光缆通过隆回。
基础设施,逐步开建。1989年3月31日,木瓜山水库二级电站正式发电投入运行。1991年5月,六都寨水库枢纽工程完工。同年9月1日,六都寨水库二级电站发电运行。1997年6月初,县城桃洪路动工扩建。同年10月,魏源公路开工修建。
扶贫开发,小有规模。1989年,隆回被列为全国102个科技扶贫县之一。1994年初,隆回县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列入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扶持县。6月25日,该县制订《隆回县八七扶贫开发计划》。同年,隆回县大力扶持农民开发建设家庭“五小经济园”。自1997年初起,湖南省计委等省、市有关单位派出扶贫工作组,到隆回驻村开展建整扶贫工作。
经济建设,初见成效。1989年,隆回卷烟厂被列入中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企业,排名第97位。1992年4月,斜岭煤矿一对年产6万吨煤井建成投产。1993年8月,隆回造纸厂被国务院发展中心和国家统计局评定为中国100家最大造纸企业,排名第81位。1995年,县财政收入10728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1998年5月,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首次突破10亿元。
1999—2008 改革深入 成效显著
体制改革,深入推进。1999年5月,隆回县粮食系统体制改革。1999年,全县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2002年4月,实行农村税费改革,7月底全部完成。2003年6月1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开始。
招商引资,成绩初显。1999年,招商引资1000万元,改造扩建县城集贸中心市场。2004年10月21日至25日,隆回14家企业组团参加“湘洽会”,签订内外贸销售合同15份。同年的“欧洽会”上,隆回企业与境外企业签订项目,总投资3000万欧元。2007年,隆回县在第二届“邵洽会”上签约13个重点项目,合同资金16亿元。
基础建设,全面开花。1999年,花六公路动工改建,南(南岳庙)麻(麻塘山)公路修建。2001年,县城防洪堤北岸大堤和沿江大道修建。2002年12月,潭邵高速公路隆回周旺段建成通车。2004年4月,隆回县农网改造完成验收。2005年8月底,县城电网改造工程启动。
城镇建设,改变面貌。1999年8月,隆回被列为湖南省小城镇建设改革试点县。当年,城西商贸小区动工兴建。2002年9月,桃洪镇被评为省级文明卫生县城。2004年7月20日,制定2004年至2008年县域开发总体规划。
全力发展,经济平稳。2000年,县财政收入完成2.06亿元,突破2亿元大关。2001年8月,国家林业局授予隆回县“中国金银花之乡”称号。2004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121.2万亩,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2005年4月,隆回县工业经济开发区成立。2006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40.7亿元。
社会保障,多项试点。1999年,发放第一批困难居民低保金。2004年2月,隆回被定为全省农村大病医疗救助试点县。2004年11月8日,隆回被定为湖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试点县。
文化旅游,形势喜人。2001年8月21日,花鼓戏《祭鸡》参加省“三湘群星奖”调演获金奖。12月17日,该剧目在全国第一届“群星奖”大赛中获金奖。2007年4月21日,花瑶景区(含魏源故居)被评为“新潇湘八景”,并被命名为“隆回花瑶”;高洲温泉、魏源故居入选“百姓喜爱的湖南百景”。
2009—2018 创新驱动 提质增效
改革创新,释放活力。2009年底,隆回县面向全国公开选拔的10名高学历副科级领导干部全部上岗。2011年1月,开创群众信访工作新模式。2017年,隆回县创造性地实施了乡镇财税征管、农村交通安全管理体制改革及高中招生政策、招商考核模式、农村垃圾集中收集转运等一系列改革创新,释放了发展活力。
优化环境,筑巢引凤。2009年苏商投资中国博览会上,组委会为隆回戴上“最具投资潜力城市”桂冠。这是隆回2008年荣获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城市奖后又一殊誉。2012邵商大会期间,隆回成功签订11个招商项目合同,合同金额58.7亿元。2017年,该县引进和硕智联、桃源古镇等亿元以上项目12个。
城镇建设,全面铺开。2009年5月,隆回县旧城改造动工。2009年11月29日,总投资1.18亿元的县污水处理厂正式通水运行。2010年9月8日,县自来水厂技改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2012年,隆回县被授予“省级卫生县城”荣誉称号。2012年4月12日,隆回县正式获批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2013年4月11日,邵阳市城乡规划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隆回县县城总体规划修改(2006—2020)(2012年修改)》项目。
文化旅游,硕果累累。2009年12月30日,虎形山—花瑶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13年1月25日,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隆回魏源湖为国家湿地公园。2014年12月3日,隆回县滩头手工抄纸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2017年,魏源故居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
经济建设,成绩斐然。2012年,隆回县工业经济开发区获批为“省级工业集中区”。2015年1月28日,隆回县首个风电项目、湖南省重点项目——隆回县宝莲风电一期项目正式建成。2017年,隆回县强力推进脱贫攻坚,整合投入各类扶贫资金5.09亿元,实现3.7万人脱贫,64个贫困村退出。当年,该县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05个,完成投资77.8亿元,同比净增投资29.2亿元。2018年1月23日,县工业集中区获批设立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科技创新,频出佳绩。2013年9月29日,经农业部测产验收,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科研团队攻关的国家第四期超级稻百亩示范片“Y两优900”中稻平均亩产达988.1公斤,创世界纪录。2014年10月,国家农业部发布消息,隆回县羊古坳乡牛形嘴村超级稻百亩片高产攻关基地亩产达到1006.1公斤。 (本文主要资料由隆回县史志办提供)
来源:邵阳日报|0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