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刘祎 :避 暑( 散文 )

来源:《望云峰》杂志2018年第4期|0 作者:刘祎 编辑:redcloud 2019-09-19 16:12:59
 
—分享—

  盛夏时节,避暑方式很多,因人而异,因地域而有别。酷暑天,乡里人一般也不再劳作,而是到村前屋后去找一片树荫,或搭个凉棚,或架块凉板,或铺张竹席,坐着,躺着,睡着;或邀上三朋四友,去村前店铺里,去路边农家乐电风扇下,打打牌,搓搓麻将,聊聊天,口干舌燥时再去吃点冷饮,喝几口清冽的泉水或啤酒,忽觉暑气顿消。也有的不声不响地将随身携带的薄荷糖、清凉丹衔在口中,则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城里一般比乡下气温要高,天气要热。那些钢筋水泥筑成的街道和高大的建筑物,散热要慢,热得厉害时像个蒸笼,直往上冒热气,常常要到午夜以后才稍微有一点点凉风。因此,城里的避暑方式更多,层次也更高。人们很少外出,而是躲在空调房里看电视、玩电脑。有的则蹓到绿荫如盖的公园里或沿江大道的亭子中,下下棋,逗逗鸟,品品茶,赏赏景。也有的带上水杯,自备中餐,钻进图书馆里度光阴。那里或有空调,或有电风扇,既“充电”,又避暑,可谓一举两得。还有的则跑到“水上世界”与海滨浴场,尽情享受水的柔情与温馨。如果是节假日或双休日,常携妻带子,或情侶双双,去乡下亲戚家小住几日,感受田园风光与乡村生活。或去北戴河,去哈尔滨,去海南岛;或登张家界,登庐山,登黄山,登峨眉山;或飞桂林,飞九寨沟,飞西双版纳……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避暑方式也千姿百态,各有千秋。

  避暑是有历史传承的。封建时代,封建帝王和贵族阶级为了享乐逍遥,不惜付出巨资,在风景名胜之地,修建轩榭楼台、行宫阁殿。这些地方,平民百姓是不能涉足的,有的甚至列为禁地。新中国成立后,才撩开它神秘的面纱,将其辟为对外开放的风景名胜或旅游景区。现在沿海、内地,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修建了不同档次的避暑山庄和度假村,以满足不同生活层次的人们消夏避暑之需。除此之外,许多大中型城市的地下商场都兼有避暑的功能,人们可以选购称心如意的商品,也可以享受地下生活的清凉。避暑还能体现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早些年,政府机关会议多,每到夏季,在避暑胜地,许多机关单位的车辆,成群结队,鱼贯而入,开会兼避暑,常常宾馆爆满,游客吃饭“一座难求”,住宿“一房难寻”。这几年,廉政措施好,压缩公费,精简会议,自驾车辆增多,民众团体避暑旅游者骤增,各旅行社摇旗呐喊,纷至沓来,生意兴隆。随着环境的改善,许多鲜为人知的中小避暑景点也脱颖而出,颇受青睐。

  前些年,每当暑期既至,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将来自全国各地的部分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亲自送往北戴河海滨避暑,这是一种空前的特别奖赏!

  这些年,人民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生活节奏大大加快,在紧张的劳动、工作之余,寻找一片清闲、幽静的空间,以求得短暂的松弛和解脱,已成为一种普遍的追求。那些街头闹市区,热浪袭人,常常门庭冷落,而公园里和旅游景区,游人如织,秩序井然。避暑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文明和时尚。

  避暑,它可以滋润生活,愉悦身心,陶冶性灵,提升境界,是人类能动地消解与天地间矛盾的一种方式。

来源:《望云峰》杂志2018年第4期|0

作者:刘祎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隆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