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望云峰 | 欧阳恩涛:悠悠乡愁

来源:望云峰 编辑:胡权 2020-05-15 15:58:44
 
—分享—

当你赋予故乡一种情感以后,在千千万万个所在中,那个地方就是你的唯一。不知为何,这几年故乡总是无征兆地闯入我的思绪: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那些沉寂在岁月里的人人事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和牵挂,成为了我故乡记忆中的悠悠乡愁。

我的故乡在湘西南一个叫十里山的地方,那是一个静谧美丽的盆地式小山村,我在那里度过了我快乐而又清苦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我的记忆中,山里的孩子爱山哟,小时候不安分的山里孩子常常跑出大人的视线,去那苍翠的林间欢度属于自己年龄的季节;大人们每天踏着晨曦外出干活日落归家,然后站在各自的屋檐下高声地叫着孩子小名儿回家吃饭,或端着碗相互串门,一团和气;到了夜晚,孩子们围坐在晒谷坪里听老人们讲故事,在某户人家里一起看电视,老人们凭着自己的记忆力把祖辈们口耳相传的故事讲给孩子们,每天讲得故事都不一样,孩子们就在老人们的故事声中进入梦乡。这些未曾读过书、连自己名字都写不来的老人们惊人记忆力让我吃惊,他们故事虽然比较老土,但故事中更多的是一种向上的精神、一种亲情的赞美以及对智慧的温柔歌颂。说它清苦,因为小时候家里比较贫寒,每天都要几个来回到离家一里的地方挑水,每到星期天就要帮祖母到山上捡柴,到地里挖地种菜,一到农忙季节就要到田里插秧、拔草、打农药、割稻子、晒谷子……除了犁田什么农活我都干过;每天写完作业和干完活,就跑到屋后的山顶上,看着太阳从东边的山峦上冉冉升起,看着从山顶伸向山脚的层层梯田,看着缓缓流淌而又平静如镜的辰水河……

在我幼小的心里,始终充满着对大山外面世界的好奇和向往,我经常托着下巴问祖母山的那边有些什么。从未走出过大山的祖母,告诉我说山那边还有山,翻过一座又一座山,便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娓娓动听的故事,更增添了外面世界对一个山里孩子的诱惑。从那时起我明白了,山里的孩子只有努力学习,才有机会走出大山去那个美丽的地方,我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去那个美丽的地方。

九岁时候那一场拿学费的“小长征”让我终生难忘。那下半年开学的前一天,年迈的祖母要我去离家近四十里外的姑母家,拿父亲寄回来的学费,那时候寄钱都是通过邮局的汇票。吃过早饭,祖母嘱咐我走路要走马路边,如果不知道路就问路边的人家,为了省几块钱的车费,我就穿着一双解放鞋从家里出发了。姑父家在望云山脚下的的一个山坳里,走了四五个小时来到姑父家,谁知姑母在镇上赶集,姑父到地里干农活去了,那时没有手机等通讯工具,我只好在屋门口等姑父姑母回来。等了一个多小时,此时已快下午三点了,如果再等下去,天马上就要黑了,黑了就不能回家,明天就不能去学校读书了。我决定走路去离姑父家十多里外的外祖父家借学费,于是跋山涉水走了一个多小时赶到外祖父家。外祖父连忙做饭给我吃,说明早送我回家上学。我说今晚必须回去,外祖父执拗不过,将学费交给我,说送我回去,我说您年纪大了,还是我一个人自己走回去吧。我深一脚浅一脚的往十五里外的家里走,回到家已是晚上八点,天早已黑了。那双解放鞋底也已经磨破了,脚底也磨出无数水泡。一个九岁的小孩,为了能够按时上学读书,独自走了六七十里路,它锻炼了我不轻易放弃的坚韧。

我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小时候家里兄妹多,经济窘迫,读完初中就成了一名泥瓦工学徒,外出打工挣钱补贴家用。没读多少书是父亲这辈子最大的遗憾,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自己的两个儿子多读书,让知识改变命运。在我们那里,大多数的孩子初中毕业就走上社会,到外面打工挣钱。我初中毕业那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县城的省重点高中,这时有亲戚邻居就跟我父亲说你现在家里也困难,高中就不要他读,跟着你到广东打工算了,挣钱就把漏风漏雨的房子翻新,再找个对象结婚生子。父亲严肃回答说孩子读书成绩优秀,我砸锅卖铁哪怕是要我卖血也要送他读高中、上大学,我不希望他像我一样在工地上辛苦一辈子。

二十五岁那年我读研究生,村里的许多同龄人都已经结婚生子,这时又有亲戚说某某跟他同龄孩子都两三岁了,某某都比他小也已经结婚了,而他还在读书。父亲生气地说我支持孩子读研究生,国家鼓励年轻人晚婚晚育,再说等他毕业后找了工作,结婚就不要我操心了。研究生毕业后,我没辜负父亲对我的期望,很快就走上了工作岗位,在大家的关心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在一个城市里安家、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我们兄弟俩都工作后,经常劝父亲不要外出打工。每年春节过后,年过五旬的父亲拿着行李,挤火车南下广州打工。我每次去广州出差,哪怕再忙,都要去看望在建筑工地上打工的父亲,每当我要给他搬砖、和水泥时,他总是说这样的活你做不来;每次我提出要到外面的小饭馆一起吃个饭,聊聊天,父亲总是说外面饭店太贵又吃不了什么东西,说完就到建筑工地附近的菜市场买菜去了;每次在工地上吃饭,父亲都是买鸡鱼肉做给我吃,还不断往我的碗里夹,而他吃的都是一些辣椒什么的,他说你们现在工作忙要多吃点补充营养,我们在工地上经常吃鸡鱼肉。我知道父亲在撒谎,工友们告诉我父亲很节俭,很少吃鸡鱼肉这些好菜的,吃饭时看着父亲头上日渐增多的白发,我的眼角湿润了,强忍着让泪水不要流下来。坐在回住地的车上,父亲在工地上砌砖、披墙灰的形象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泪水禁不止流了出来。是啊,如果当年初中毕业后,父亲不让我读书了,现在我也许在某个工厂的流水线上,或像父亲一样在建筑工地上摸爬滚打一辈子。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一些“贵人”,他们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可能就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求学生涯中,我在故乡遇到过好几个贵人。一个是欧阳以胜爷爷,他是我们老家的学区主任,也是全国优秀教师,他觉得我是个读书的好胚子,一直鼓励支持我读书,并教导我说“读得书多胜大丘,不用耕种自有收”。这句话像种子一样埋在我的心底,直到今天都忘不了。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他得了两次脑溢血,老人家基本上都不认得人了,但我每次回老家看望他,他总是拉着我的手说个不停,尽管他说的话很难听清楚,但我知道他在谆谆教导我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几年前,以胜爷爷以八十多岁的高龄辞世,但他对我学习的奖掖,我一生都忘记不了。还有一位是欧阳恩成老师,这位十四岁就在家创办家庭夜校帮助乡亲们扫盲,为乡村教育事业付出一辈子的乡村教师,经常在学习上鼓励、支持和帮助我,为了丰富我的知识和视野,还在我家里办了一个书屋。如今,老师已经七十岁了,还在为建家庭文化书屋和楹联家训十里长街奔波忙碌着,但老师高尚的精神和情操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第三位是我高中文学辅导胡玉庭老师,为了提高我的写作水平,胡老师经常指出我写作上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要我进行差距的自我分析,告诉我努力的方向,并提出今后改进的意见和写作目标,跟踪训练、及时总结,为我的写作扎下深厚的基础,如今我已经在各级报刊发表和出版文学作品近百万字,出版学术专著多部;我第一次走出大山出远门,是在我高二暑假那年,胡老师带我到北京参加全国创新作文比赛,在老师的精心辅导下,我获得全国第三名的好成绩,比赛后,老师带着我到天安门、清华北大等高等学府参观,并鼓励我好好努力,将来到北京读书、工作和生活。如今,老师还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着,像一根蜡烛燃烧了自己,却点亮了每个学生的美好前程;而老师对我的殷切期望和谆谆教导,永远激励我努力学习、工作!

高中毕业后,我走出大山来到了北京,在这个城市里开始我长达数年的大学和研究生求学生涯。那时每次回学校读书,每天清早八点左右,在家门口坐四个多小时的大巴到长沙汽车南站,再坐公交车到长沙火车站售票厅里排着长长的队伍购票,每次买到的都是站票,上车后只能站着,一站就是十多二十个小时,有的时候连站的地方都没有,甚至车上的厕所也挤满了人。每次回到学校,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我就像病了一场。那个时候,到了学校怕回家,回家了怕回学校,主要是交通太不方便了。如今,高铁已经建到县城,坐高铁到北京也只要七个多小时;离县城几十公里外的武冈机场也已经开通了飞往北京的航班,到北京不足三个小时。

随着高铁、机场和高速公路的开通,如今故乡和外面世界感觉越来越近,故乡的变化却让人欢喜让人忧,乡亲们越来越富裕,买了汽车,建了洋房,有能力的村民都到城市去住了,不再依赖土地;但省道和村道两旁,曾经的良田现在全部建了房子,除了逢年过节,平时村庄显得空落落的,只有老人和小孩住在村子里,有时就连鸡鸣狗吠之声也显得有些突兀。老人们说,青壮年都沿着那条省道去了很远的地方,若是要让出去的人回来,除了给予居住的安全感之外,最重要的便是有能让他们留下来的产业、环境、基础设施、文化氛围。面对村庄里越来越悬殊的贫富差距,我真希望乡亲们走上一条共同富裕的乡村可持续发展之路,也给我们的后代子孙留下一笔真正绿水青山的“财富”。

“一两星星二两月,三两清风四两云……”我念叨着这首童谣,故乡记忆中的那悠悠乡愁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不能忘怀……

来源:望云峰

编辑:胡权

阅读下一篇

返回隆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