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报告文学】龙会吟:扶出美丽新乡村——湖南省自然资源厅驻石托村帮扶工作纪实(连载之一)

来源:隆回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胡权 2020-06-04 08:39:07
 
—分享—

编者按

精准扶贫,山乡巨变。2018年以来,隆回县滩头镇石托村在省自然资源厅的驻村帮扶下,攻坚克难战贫困、凝心聚力抓发展,抒写出脱贫攻坚的壮丽诗篇。今年年初,经隆回县文联牵头组织,由我县作家龙会吟先生精心创作的脱贫攻坚报告文学《扶出美丽新乡村——湖南省自然资源厅驻石托村帮扶工作纪实》正式推出。该报告文学生动记录了省自然资源厅驻村帮扶工作队奋战在扶贫一线,与石托村的干部群众一道攻坚克难,拔穷根,谋发展,带领全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感人故事。今天起,隆回新闻网、天下隆回新闻客户端、天下隆回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将连载该报告文学,敬请关注。


微信截图_20190115140223_看图王.png

扶出美丽新乡村

——湖南省自然资源厅驻石托村帮扶工作纪实

作者  龙会吟


一、村里来了扶贫队

2018年3月28日,隆回县滩头镇石托村来了几位陌生人。这些陌生人来自长沙,是湖南省自然资源厅的扶贫工作队,队长叫何庆,一个英俊魁梧的中年男子。还有四位队员,一个个生气勃勃,充满活力。一番寒喧介绍,村里人很快记住了他们的名字:赵勇辉,康钦元,徐炜,周杨。

石托村因为石头多而得名,是滩头镇的边陲之地,总面积2.6平方公里。全村辖13个组,404户,1619人,主要分布在石陂、大托、雷家三个集中院落。全村“三山一水四分田,二分道路和庄园”,是典型的丘陵山冈地形。山地多长松树、椆树、枫树和杂树。

在省城时,何庆和他的队员们,已经知道石托是隆回2个省定深度贫困村之一,对石托村的贫穷有了比较深的了解。可是,当他们站在石托村的土地上,石托村的贫穷程度,仍然使他们震惊。三月正是春意盎然的季节,而石托村的天空,依然笼罩着冬天的阴云。村庄缺少生气,村道破败不堪,村人满脸憔悴,田野空旷萧条,危房摇摇欲倾,旱厕臭味扑鼻……扶贫工作队的人,一个个心情沉重,陡生悲凉。

全用上 (1).JPG

▲资料图: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班子在探讨帮扶工作

那天夜里,扶贫工作队的队员们全都失眠了,一个个在床上辗转反侧,如摊煎饼。他们住在石托村早已废弃的学校里,也就是当时村委会的办公场所。这是七十年代的老式建筑,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满带萧瑟的山风,从破败的窗户里吹进来,使他们感受到了山村夜晚的深深寒意。这时候,在他们刚刚辞别的长沙,应该是灯火辉煌,夜景灿烂。而在这远离城市的山村,却是如此的寂寞凄凉,深沉空旷。他们听见猫头鹰的尖叫从山上飘来,听见老鼠在房间里溜来溜去。猫头鹰的叫声令人发毛,而老鼠的吱吱声,吵得人头皮发紧。把灯打开,成群的老鼠立即消逝得无影无踪,把灯一关,窸窸窣窣的响声又在屋里响起,好像非要把这几位外来人气死。何庆和队员们无法入睡,干脆从床上爬起来,交流着白天走访村民得到的情况。他们进村后,看到石托村的贫穷景况,稍作安顿,顾不得休息,立刻深入村组,走访村民。因为队员们回到驻地的时间有早有晚,还来不及交流,既然现在睡不下觉,不如先把情况交流一下。

康钦元第一个说起他走访的情况,他说他走访的贫困户叫陈雨莲,第一次去她家时,她与有精神病的丈夫正在呆呆的吃着一大碗白水面,他当时疑惑地想,什么佐料都没有的白水面,她们怎么吃得下?第二次他去她们家,她们吃的仅仅是一碗白菜……康钦元怎么也想像不到,现在还有这么穷的人。

康钦元刚介绍完,几个队员就迫不及待地讲起了他们走访的情况,包括何庆自己,也详细地向大家汇报着自己走访到的情况,一直交流到晨鸡报晓。

以后的几天里,扶贫队的同志更是利用白天、晚上和假期的所有时间,深入到家家户户,重点了解贫困户致贫原因、家庭收入、产业意愿等。从无到有掌握困难群众的家庭情况,了解他们的需求,倾听他们的心声。他们踏遍了石托村的山山水水,与群众促膝谈心,分析贫穷落后的原因,寻找开发致富的途径,得到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通过20多天的不懈努力,工作队完成了全村14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入户走访和信息采集,并逐户建立了电子档案。

“因病致贫率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发展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够,村民思想观念落后等成为该村脱贫攻坚的症结所在。”

通过获得大量一手资料后,扶贫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也就是说,石托村为什么会这么贫穷?是因为诸多原因造成的。

一是产业结构单一,只有第一产业(即纯农业),没有二、三产业(加工业和服务业)。农业也是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种植业以水稻为主,大多也是双季稻改为了单季稻。养殖业以前家家户户养几条猪和几笼鸡鸭,现在大多已弃养。经济作物主要是烤烟,但不是每户都种,而是大户承包种植。全村没有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

二是增收渠道少。村民呷饭靠种田,挣钱靠打工。收入来源贫乏。

三是交通条件差,全村只有一条狭窄的村道连通公路,村组之间,院落之间,全是田埂路,下雨一脚泥,天晴一脚灰。与外面邻村交往,也是山路十八弯,爬坡又上岭。

四是水质污染十分严重,生活用水靠在田凼里和屋前屋后打井取水,下雨时喝泥水,杀虫时喝药水,久晴时喝腥水,久旱时没有水。因为水质差,在这里生活的人患结石病和癌症病比较多,大托院子饮水致癌的新闻,曾在省市媒体报道过。

五是水利条件差,全村仅一座水库,一年四季漏水。19口山塘,每口都淤塞严重。灌溉渠道年久失修,淤塞不畅,漏水严重。

六是村里无一分钱的集体收入,对需要办的村内公益事业,无能为力。

七是环境卫生差,屋前屋后垃圾随处抛,院前院后堆放的垃圾无人管,有的农户室内桌椅上随手一抹灰尘满手。

最关键的一点,是村民的思想观念落后,集体思想退化,积贫积弱,不思进取,偏安一隅,陋习难除,严重阻碍了脱贫致富的步伐。

面对这种现状,扶贫工作队感受到了责任的重大。

去掉标题   最好去掉图例.jpg

▲资料图:脱贫攻坚及发展规划

在走访当中,他们还听到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石托庙边住着一位貌若天仙的石英娘娘,心地善良,广施善缘。雷东家一带的人穷得没房住,娘娘变法让这一带的人都盖上了新房。禹庄家的崇山峻岭里,经常有虎狼蛇蟒出现,娘娘施法让毒蛇猛虎离开,让高山崇岭变成了丘冈平地。胡满家一带瘴气严重,水质有毒,喝了这里的水,人就会患上一种绝症。娘娘特地请来东海龙王,从地下海河引来甘泉。陈石家一带石山纵横,想找块耕种的地都很难。石英娘娘施法让石山隐退到地下,让肥沃的田土生长出来。从此,这里山青水美,土地肥沃,田野风光秀好。

石英娘娘为石托人做了不少好事,天王知道了,将石英娘娘从人间升至天庭,掌管恩泽布施。石英娘娘在离开石托之前,做了一个五彩奇幻的梦,梦里她看到整个石托青石变成了宝石,白石变成了白银,田垅一片金黄,山岭长满金树,池塘溪河水笑鱼欢,山村寨院鸟语花香。石英娘娘梦中醒来,只见霞光万道,祥云满天。石英娘娘升仙了,为石托留下了一个人间乐园美丽梦。

扶贫工作队的人听到这个美丽的传说,一个个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他们知道,这不仅是传说中石英娘娘的梦,更是全体石托人的“石托梦”,他们梦想幸福,梦想着石托这片贫穷之地,能变成一片富饶之地。过去,他们把实现这个美梦的希望,寄托在石英娘娘的身上。现在,是扶贫工作队帮助石托人实现美丽梦想的时候了。

可是,怎样才能实现这个梦?摆在扶贫工作队面前的,是石托村一笔贫穷与落后交织的烂账,是村庄规划缺失,是扶贫基础资料混乱欠缺……

困难再大,也难不住扶贫工作队的队员们。他们了解到,石托村距县城只有23公里,距沪昆高速周旺出口只有5公里,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让这个“石托梦”的实现充满了前景。

扶贫工作队首先想到了用规划引领脱贫,在充分调研,多方论证的基础上,他们迅速草拟了《石托村脱贫攻坚及发展规划》(2018—2022)。规划有了,扶贫就有了方向、目标。他们为石托村量身定制脱贫措施,实行个性化、精准化结对帮扶,制定了生态土鸡、鸵鸟养殖等特色养殖、种植果蔬大棚、兴建扶贫车间等产业发展方向。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让农户在合作组织、企业组织中获利,实现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创收。

石托村村主任陈仲南感动地说:“工作队基本每天晚上都加班,做规划,忙到一两点才睡觉。村上接近百户的贫困户情况,扶贫队比村干部还要了解得清楚。”

省第二测绘院无人机遥感航摄石托村土地利用现状.jpg

▲资料图:省第二测绘院无人机遥感航摄石托村土地利用现状

扶贫工作队努力建设精准扶贫管理系统,请来湖南省第二测绘院副院长雷宇斌和技术人员,利用先进的遥感航飞影像技术,采集了石托村行政区域内最新0.2米高清遥感影像数据,村部和3个集中居民点的720°高空全景数据。航飞结束后,技术人员又马不停蹄,实地采集了全部贫困户具体房屋位置和照片信息,加班加点处理影像数据,为让石托村精准扶贫管理系统早日上线打下了坚实基础。



微信图片_20200603165537.jpg

作者简介:龙会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作品有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剧本等。出版有小说集《谷雨茶》、《深山里的白衣天使》、《天边一钩弯弯月》、长篇报告文学《跟着老后走花瑶》(合著)等,多次获文学、戏剧创作奖。

来源:隆回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胡权

阅读下一篇

返回隆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