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望云峰 | 马君:乡村人物

来源:《望云峰》2022年第1期 编辑:卢春玲 2023-01-31 15:59:35
 
—分享—

村口的那座青石碑,立在了村人的眼里,更立在了村人的心里。

一一题记

四公公

四公公去世前一天清晨,村里出现了一件罕事:一群喜鹊从四公公的老犀上空疾驰而过,日南往北,排列有序,没有一声鸣叫。第二天,四公公便去了,急着似乎要赶上那群喜鹊。

四公公一生虽无轰轰烈烈,但他的名字却被刻在了村口的那座青石碑上,立在了村人的心里。

四公公是辛亥革命那年降临到这个村庄的,当年全村唯一的一个。听说那年村庄周围山里的狼特别多。于是全村四百号人便开始猜测这是不是因为四公公的降临。从此,狗狼大战、人狼大战常在这个村庄上演着。又听闻5岁那年,已能乱蹦乱窜的他,在村中居然碰上了一只不大不小的狼,四目相对的瞬间,自然是不知所措,突然呜呜大哭起来,而且越哭越厉害。那狼见此就掉转身子迅疾逃离--有人远见,后来跟他阿爸阿妈说起。自此,他阿爸阿妈也更加认同村人的那种猜测。于是,大人蔑之,同伴远之。

第二年春,狼似乎一夜之间销声匿迹。向来健康活泼的他得了一场怪病,急得他阿爸阿妈背着四处求医问药,扎银针,历经六六三十六天的折磨,终得康复。

往后的日子,四公公自然地成长,平淡地生活,直到有一天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村人的看法。

一个冬日早晨,水库边的怪石上蹲着不少垂钓者。突然,“扑嗵”一声,打破了静谧的垂钓氛围--有人失足落水了,脑袋在水中一现一没。正当众人一片惊乱时,只见四公公急奔出事地点,迅疾跳下水。他吃力地游向那脑袋,冰冷的水让他连打了好几个寒颤。小孩被救,而四公公的身体却自此大不如以前--当时四公公已年过花甲。

四公公去世时,全村人都自发来到他遗体前,做最后告别。

出葬时,长长的队伍由村的东边一直延伸到村的西边……

海老师

海老师不仅是全村吃墨水最多的人,还懂得不少医术。学校建在一座高山的半腰上--那是孩子们的愉快求学之地,与村庄相距不远。

在这个师资紧缺的村庄里,海老师选择了留下。她不喜说教,也不愿灌输式教学,始终牢记“导而育之”的方法,常与孩子们互动,有时还利用活动课带孩子们一起排练独幕剧,偶尔也客串一下。在孩子们看来,活泼有趣的课堂就像磁石一样,牢牢地把他们给“吸”住了,使他们总觉得意犹未尽!闲暇时,她常给孩子们讲故事。

从她口中出来的故事,总是那么地浅显易懂、引人入胜、余味无穷。故事中有不少经典形象,像葫芦娃、小兵张嘎、抗金英雄岳飞等等,教育了一拨又一拨人。于是,海老师就像她的故事一样鲜活在孩子们心中。

海老师不仅书教得好,人也长得俏美,许是因得村之灵气,渐渐出落成一俊姑娘。她从小就聪慧,读了不少书,懂得仁义礼节与人间爱恨。16岁那年,海父将其许给邻村一富人家,而她宁死不从。海父无奈,只好退了彩礼,并赔了无尽笑容。当时,村人都不解;后来,她的一句“咱村更需要俺”,让村人彻底明白了个中原由。

全国大解放那年,她把自己嫁给了同村一家境并不好的书生。在相夫教子、教书育人的同时,她还自行研读起医书来,有时还不远百里步行去求教。那年代,村里常有人闹肚子疼,有的一生下来就特爱喝生水,其中就有不少人是被海老师给治好的。她还不忘教授村人一些常用医学知识、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自那以后,村中发病者极少,故而有不少外村人不远数百里慕名前来求医问药。她视他们为同村人,悉心诊断治疗。海老师因此享誉方圆数百里。

海老师具体何时离开村庄的,已无人知晓,因为她不是死在家中,而是死在山里--采集一种长在崖壁上的稀贵药材时不慎跌落。

出殡当天,全村的空气异常凝固,外村来的人比村里人还多,哭声震动了整个村庄。

苏老三

苏老三,排行第三,故得此名。

他是全村唯一的传奇人物:抗美援朝时,他在异国他乡建功立业;后来有幸生还,毅然回到家乡。

他中等身材,身体结实,做事干练,为人憨厚,第二年被选为生产队长。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深知解决温饱才是硬道理。于是,他发扬军人优良作风,一边积极宣传他的“硬道理”,一边带领村人开垦荒地,种上适宜生长的农作物,并分派专人负责,用心培植。天道酬勤!没几年,村人的日子在汗水的浇灌下,渐渐丰盈起来--这是村人们最为欣喜的一件事。又一年后,他被选为村主任。

为村为民,是苏老三抱定的人生信条。他对自己所做的一切终生自豪,但有一件事却让他虽不后悔,却内疚了一辈子。

他儿子高中毕业那年,适逢征兵,一路过关,眼看就要重放当年阿爸之风采,结果只因心跳过快而被卡。征兵连长亲自为其测了3次,结果依旧,只好作罢。当兵是儿子一生的梦想,他想做一个像他阿爸一样的军人。有天晚上,儿子跪在苏老三的面前,含泪乞求他给连长递句话什么的。苏老三抽了一夜的闷烟,最终还是未给儿子递话。

是年冬天,儿子留下一张留言条,背着个包独自闯世界去了。苏老三读了那纸,当场就吐了血。往后的日子,村人看到他总站在村口的那棵老槐树下,双眼焦虑地向着细长绵延的小径那头远望……

他最终还是未能等回儿子的脚步。在清理遗物时,村人在他的专用信盒中发现一纸书信。那是他写给儿子的,仅三句话:“儿子,请相信阿爸是最了解你的,知道你最适合做什么。其实,人生处处是战场。如果你能回,见着这纸,阿爸就知足而无憾了。”

十年后,一辆吉普从村口的大道上疾驰而来。车中走出一西装革履的中年人,村人想了老半天才想出这是苏老三之子。令儿子不解的是,当时村人的眼眶里有样东西在闪烁。

儿子读了那纸后,转身向阿爸的墓地一路狂奔。“嘭”的一声,双膝跪在了村长的墓前;有人见双膝下的青石板,红了……


来源:《望云峰》2022年第1期

编辑:卢春玲

阅读下一篇

返回隆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