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魏源研究 | 夏剑钦:谈魏源爱国思想的三次飞跃

来源:《魏源研究》杂志 编辑:马美姣 2023-10-25 11:33:14
 
—分享—

图片.png

魏源是清乾隆五十九年出生的,经历嘉庆25年,道光30年,至咸丰七年去世,其一生的思想脉搏,一直随着那个动荡的时代在跳动,保持着它的时代性、先进性和正确性;忧国忧民,为民族的危亡心急如焚,发愤著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综一代典,成一家言。这就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轨迹,哪怕是晚年皈依佛门,研究净土四经,目的仍然是为了普度众生。

2020年11月到魏源故居看展示,见有我的题词:“民族之先觉,命世之大贤。”那是2007年秋我与严农同志一起第三次拜谒故居时所题,字写得虽不起眼,但那是我2004年编校完成20册《魏源全集》之后,对魏源这位杰出爱国思想家的总的认识。

魏源在20岁上北京求学那年,一路上被灾荒、兵祸造成的满目疮痍景况所震憾,又听到波及河南、山东、湖北等七省的天理教徒先后起事,破城杀官,而国民此时却还在吸鸦片烟。这一切使魏源深感清王朝已经衰败,危机四伏,于是拟写了“读古人书,求修身道:友天下士,谋救时方”的对联,立志要为挽救时局谋求良方。但真正让魏源深刻认识民族危亡并率先觉醒,是他从道光五年(1825)被延请入江苏布政使贺长龄幕府,代幕主编成《皇朝经世文编》开始的。他通过收集和编纂清朝历代的经世文章,思想上得到一次大的升华,开始由专治经书转向经世实学,率先将视野从故纸堆转向矛盾丛生、危机四伏的现实世界,主张经世致用。这部书的大量发行,使全国悄然兴起一股生机勃勃的经世思潮。后来面对鸦片战争的失败,魏源又积感愤发,著《圣武记》《海国图志》,使古老而封闭的中国,逐步开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时代新风,民族逐步觉醒。这都是因为魏源的先觉与启蒙,所以说他是“民族之先觉”一点都不为过。

“命世之大贤”,即命世大才,本指顺应天命而降世的人才,后多指名望、才能都为世人所重的杰出人才。出处是汉代李陵《答苏武书》,说贾谊是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这对魏源也很适合,仅从他《默觚》一书的学篇与治篇即可看出。学篇记载的是他“读古人书,求修身道”,即治学修身的名言;治篇记录的是有关当时政治、经济和如何变革的许多问题,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因时制宜的变革思想。他这种一切以经世利民为主的思想,不仅影响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直到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大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依然不忘读魏源的书,引用魏源的话来讲道理,谈治国理政。可见说魏源是“命世之大贤”,也是实话实说,并未拔高,并不溢美!

下面谈魏源爱国思想的三次飞跃。

一、魏源爱国思想的第一次飞跃:编成《皇朝经世文编》,崇尚实学,经世致用。

魏源故居的书房里还有一副对联:学贵运时策,友交立德人。魏源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经世致用的治国方略,即他说的“运时策”,那得从他入幕江苏布政使,替贺长龄编辑成《皇朝经世文编》算起。这是他从经学到实学,从治经到经世的一个学术转折点,是他爱国思想的第一次飞跃。因为在此之前,他一直在学习和研究古文经学,后又提倡今文经学, “以经书当谏书”,但都还没有由经学转向实学;是通过收集和编纂清朝历代的经世文章,接受先儒的经世致用思想之后,才摒弃无助于国计民生的义理之学与训诂音韵之学,主张贯学术、政事、文章为一;并在《默觚》中宣称: “有位与有德,泮然二途;治经之儒与明道之儒、政事之懦,又泮然三途。”指出当时一些“工骚墨之士,以农桑为俗务,而不知俗学之病人而甚于俗吏;托玄虚之理,以政事为粗才,而不知腐儒之无用亦同于异端”,“读黄、农之书,用以杀人,谓之庸医;读周、孔之书,用以误天下,得不谓之腐儒乎?”

魏源的经世实学,除编成《皇朝经世文编》力倡经世致用学风外,还通过《默觚》和写其他政论文来影响当代与后世的经世者。如论食兵二政,论人才,论国富民足,论君明臣贤,论水利等,无不体现其爱国思想的闪光点。

如他在《默觚·治篇十》中说:“帝王利民,即所以利国也。”这就是“藏富于民”,民富则国家富的思想。因为民富了,不仅国家征赋有源,而且国家有重大应变时,依靠的便可以是富裕了的百姓。所以他说:“土无富户则国贫,土无中户则国危,至下户流亡而国非其国矣。”为了做到国富民强,魏源提出了除弊、节用、塞患(禁烟)、开源的主张,又提出“缓本急标”,如重视商业、重视民间资本,否定重本抑末的观念,还重视货币流通,说“货先于食"。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魏源尤为关注。如黄河的变迁;对漳河、永定河的“不治而治”,不筑堤,任其“迁徙无定”,“退淤之后,麦收必倍”,“膏淤所及,以夏麦倍偿秋禾,民反为利”,大水退后,“土人谓之铺金地”,这是很适合北方缺水而任其患漫的逆向思维,是很务实,又很特别的经世思想。

二、魏源爱国思想的第二次飞跃:从经世致用到倡改革,医国病。

从道光五年(1825)起,魏源经历了长达20年的幕僚生活,先后进入贺长龄、陶澍、陈銮、裕谦、壁昌、李星沅等六人的幕府,而其助幕主业绩最为突出的,是在陶澍幕府中。如陶澍在江淮地区进行的海运、票盐两大改革,出谋划策者便主要是魏源。姚永朴《碑传集补》中说: “陶公澍为总督,筹办海运、水利,变淮北盐为票法,多谘于先生。”这是实实在在的公论。

魏源的功绩,除了参谋作用外,还及时写出文章,对海运、票盐两项改革实践的经验进行总结,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肯定改革成功的利国、利民之外,还利商。这种对商业民营资本的肯定,有利于民营资本的积累和发展,可看出魏源思想的前瞻性和先进性。

魏源倡改革、医国病的文章,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总结海运成功经验,论说海运与河运孰优孰劣,如《复魏制府询海运书》(复漕运总督魏元煜), 《道光丙戌海运记》《上江苏巡抚陆公论海漕书》《海运全案序》和《筹海篇》上下。这是他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整套关于漕运改革的理论。海运的组织者陶澍、贺长龄等,正是依靠这些理论,争取了道光帝的批准,才有了道光六年首次海运的一举成功,不仅震动朝野,而且进一步验证了魏源关于海运有“六便”“四利”“为东南拯弊第一策”的论断。

二类是《筹麟篇》《淮北票盐志叙》《淮南盐法轻本敌私议自序》《上陆制军请运北盐协南课状》等关于盐政改革的文章。魏源总结出实行票盐的最大优点是,任何人都可购票行盐,改变了引商垄断盐利的弊病,而且贩盐手续简便,清除了许多盐务陋政。结果,不仅票商获利丰厚,政府盐课收入增加,而且人民可以买到廉价的食盐,可谓是利国、利民、利商且除弊的改革善举。

三类是治河治水的文章,如《筹河篇》上中下,《畿辅河渠议》《上陆制府论下河水利书》《湖广水利论》《湖北堤坊议》等。

这些文章都值得专家们好好地深入研究,挖掘其爱国主义思想。

三、魏源爱国思想的第三次飞跃:师夷长技以制夷,御侮图强,走向世界,影响世界。

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英国发动“旨在维护鸦片贸易”的对华战争,魏源到伊里布的浙江督办军事大营审讯了英军俘虏马德拉斯炮队陆军上尉安突德,了解了不少英国的情况,又“旁采他闻”,于次年写成了《英吉利小记》。

二十一年正月,道光皇帝下诏抗击侵略军,两江总督裕谦以钦差身份督师浙江。魏源应邀入幕辅佐裕谦,在定海“聚米画沙”献策。他对裕谦出示的定海修城图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定海孤悬海中,本不必守之地,徒分兵力”,所以再筑定海外城,欲包濒海市埠于城内,更是不谙武备、无远略的愚昧之举。他提出“坚壁清海”、暂弃定海、专守镇海和改造防御工事等主张。结果裕谦未采纳他正确的建议。筑城劳民伤财,挡不住英舰的炮火,定海再次失守,三总兵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相继战死。

魏源回到扬州,发愤著成《夷艘寇海记》这部当代人记鸦片战争的当代史。他总结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教训,认为从全局来说,这是一个浪战、浪守、浪款的过程。即:战,“不战于可战之日,而偏战于不可战之日”;守, “不守于可守之地,而皆守于不可守、不必守之地”;款,“不款于可款之时,而专款于必不可款之时”。在魏源看来,如果当时能够择地利而守,以守为战,以守为款,就不致于吃败仗,“可省出犒夷数千万金(指赔款),为购洋炮洋艘、练水战火战之用,尽收外国之羽翼为中国之羽翼,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就能“一举”而“富国强兵”。可见这是魏源以饱满的爱国热情,以求实史笔写成的中国近代史的不朽篇章,有人说它是“爱国官民的颂歌,是投降臣工的照妖镜”。

接着,这位“积感之民”,又抓紧撰著《圣武记》,通过记叙、弘扬清初圣祖康熙之武功,来促使当政者知耻发愤,革新图强, “后圣师前圣,后王师前王”,从而重振“圣武”,战胜外国入侵。

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二月,魏源撰成《海国图志》五十卷。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理、文化的巨著,是“国人谈瀛海故实者之开山”,所以也是国人“悉夷情”,开眼看世界的第一部教科书、启蒙读物。更为重要的是,魏源在这部著作的《叙》中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反侵略主张,奏响了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的时代强音。它表明了中国人了解西方、研究西方、学习西方并最终赶超西方的民族智慧和自信心,预示着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

从“悉夷情”到“师夷长技”,从而达到“制夷”的目的,魏源实现了近代思想史的重大跨越和升华,这是魏源爱国思想的第三次飞跃。陈旭麓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与卖国》一文中指出:“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之所以给后继者有较大的启迪,因为它是时代脉搏的跳动……洋务运动为了富国强兵,是‘师夷之长技’;戊戌变法为了救亡图存,是吸取西学以变政。”可见,“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代表时代脉搏的口号,不仅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先声,也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时代先声。

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呼吁:凡是有血气的人,凡是有耳目心知的人,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都应该发愤图强,起来抵抗侵略!这就是一位伟大爱国思想家,从亲历抗战实践,用痛苦思索换来的民族觉醒。所以,我认为中国近代史上民族觉醒的第一人就是隆回魏源,而且他是从清朝由盛转衰开始就率先觉醒,在不断思索、不断谋求救国良方的历程中,三次开启学术新风,促使国人亦逐步觉醒的爱国主义启蒙思想家。所以,邵阳隆回的魏源故居,1995年就被定为全省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魏源是隆回人民的骄傲,是湖南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国近代优秀知识分子的骄傲!魏源的爱国主义精神永放光芒!

注:

六便:见《海运全案序》: “是役也,国便、民便、商便、官便、河便、潜便,于古未有。”

【作者简介】夏剑钦,湖南浏阳人。岳麓书社原社长、编审,《湖湘文库》编委会副主任, 《魏源全集》主编,著有《浏阳方言研究》《卓越的思想家王夫之》《魏源传》《船山简明读本》《心仪集》等。

来源:《魏源研究》杂志

编辑:马美姣

阅读下一篇

返回隆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