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回新闻网讯(罗师钰 通讯员 欧劲轩)6月30日至7月3日,湖南农业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三下乡”博士团深入隆回县,围绕滩头木版年画、手工抄纸、花瑶挑花、呜哇山歌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深度调研。青年学子们以沉浸式体验、数字化传播与产学研联动为笔,为非遗活态传承绘就崭新画卷,注入学术智慧与青春动能。
在滩头木版年画传承基地,博士团创新采用“直播+体验”模式,将“刷版、匀墨、贴纸、扫平、揭画”等繁复工序实时呈现在公众眼前。学子们亲印的“福”字年画,巧妙融合生肖与石榴多子等传统吉祥符号,生动诠释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文化基因。在技艺传习馆,团队系统梳理了木版年画与滩头手工抄纸的百年流变,见证两项非遗在时代浪潮中的韧性坚守与创新蜕变。
花瑶挑花传习馆内,省级传承人沈燕希老师向博士团揭示了“无稿成花”的惊人技艺,博士团与沈燕希老师合力开启“非遗直播间”。万千网友在惊叹中目睹针线翻飞、图案渐次绽放的神奇历程。团队成员也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挑花,于一针一线中体悟这项“无字史书”所承载的花瑶民族的坚韧、智慧与独特审美。
在虎形山瑶族乡草原村,博士团寻访到被誉为“民歌活化石”的呜哇山歌。传承人陈乾娥老师动情讲述其作为瑶族“文化芯片”的珍贵价值与传承困境。为直观展现其粗犷魅力,陈乾娥与三位主唱身着传统瑶服,在层峦叠翠间即兴放歌。高亢激越的原生态唱腔穿云裂石,为学子们奉上直击心灵的震撼演绎,瞬间将他们带入瑶族先民辛勤耕耘的历史长卷,深刻体悟这项国家级非遗深植民间的蓬勃生命力。
此次湖南农业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三下乡”博士团的隆回之行,不仅让青年学子们近距离感受了非遗的魅力,更为隆回非遗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隆回的非遗文化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一审:周颖 二审:马美姣 三审:罗勇军 终审:隆正平
来源:隆回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罗师钰 欧劲轩
编辑:罗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