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湖南省隆回县发改局局长王柏玉在全国以工代赈政策培训会上的经验介绍,让这个湘中农业大县的创新实践走向全国。隆回县通过“县级国企带镇村”模式,破解了欠发达地区以工代赈的三大痛点,书写了乡村振兴的“隆回答卷”。
从“单打独斗”到“系统作战”。隆回县曾面临“有项目缺人手”与“有劳力无岗位”并存的困境。2020年脱贫户岗位对接率仅32%,45岁以上劳动力占比68%,村集体经济空壳率高达70%。县委县政府意识到,症结在于缺乏组织纽带、技能转化平台和长效利益机制。
“不是群众不愿干,而是缺了组织这根‘线’;不是技能学不会,而是少了实训这座‘桥’。”王柏玉道破改革初衷。
2021年起,隆回在572个村成立村级建筑劳务公司,由县属国企隆利公司参股指导,构建起“国企搭台、镇村唱戏、群众受益”的新型生产关系。
“1+2+3+4”架构的隆回解法。锚定一个目标,以就业增收为核心,要求项目本地用工≥85%,脱贫人口占比≥80%,工资“一卡通”直达。依托两类主体,实行国企当龙头,镇村公司当主角。由国企提供资质、技术、制度三重赋能;镇村公司实行“四直接三不”原则(直接用工用劳、采购材料、租赁设备、组织实施;不转包、不优亲、不举债)。建强三大机制,采取劳动力数据库动态匹配、“工地实训”技能提升、三级监管阳光分配。聚焦四类项目,基础设施、产业配套、公共服务、应急救灾分类推进。
四维跃升的乡村振兴样本,累计发放劳务报酬2.95亿元,人均增收1.05万元,工资性收入占比从28%升至41%。培养技术工人1960名,本地技工占比从15%提升至45%。项目纠纷从年均15起降至零,群众满意率达98.6%。村均集体收入12.8万元,增长210%,消灭“空壳村”向家村通过参与项目建设,村集体年收入突破100万元。
隆回模式通过国企纽带打通“项目-就业-增收”链条,既贯彻了“赈”的本质要求,又激活了乡村内生动力。
“国企带着镇村干,项目围着群众转,学了技术又就业,增收致富如民愿。”从“输血赈济”到“造血振兴”,隆回的实践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解决方案。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作者:郑丹枚 杨贵新 罗军
编辑:罗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