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游客打卡龙瑶幽谷。(谢文喜摄)
隆回新闻网5月7日讯(记者 胡权 实习记者 阳浩宇)清晨薄雾氤氲,崇木凼千年古树群中游人的脚步声与鸟鸣合奏自然交响;夜幕星河垂野,龙瑶幽谷的映山红在晚风中摇曳,与露营帐篷的点点灯火相映成趣。这个“五一”假期,隆回的青山绿水间游人如织,四处涌动着生态旅游的热潮。
群山林木葱茏,河湖碧波澄澈,苍穹湛蓝如洗,城乡生机盎然……作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隆回县锚定“生态秀县”发展目标,以系统思维统筹生态保护与绿色经济发展,在守护绿水青山中解锁“财富密码”,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石漠荒山中的绿色屏障
隆回县属石漠化地区,有120万亩石灰岩丘陵山岗,其中重度石漠化面积达50万亩。从上世纪70年代起,隆回三代林业人接续奋斗,摸索出“柏木+枫香”等造林模式,并创新“客土改良、容器苗造林”等技术,多措并举攻克石漠化治理技术难题,成功将35万亩石山披上绿装,书写了“石头山上造林海”的生态传奇。
山水之间,生态修复的笔触在山川河湖间延展。白马山森林公园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7.05%,成为湘中地区的重要“绿肺”。屏风界候鸟保护站全天候守护95种迁徙鸟类穿越雪峰天险,“打鸟坳”变身“观鸟天堂”。碧波荡漾的魏源湖面,一群白鹭掠过如镜的水面,激起层层涟漪,白鹭群飞处重现中华秋沙鸭身影。县域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白鹇、豹猫、毛冠鹿、中华秋沙鸭等多年未见的珍稀物种频繁现身,池鹭、红嘴蓝鹊、白鹭、斑头鸺鹠、雀鹰、苍鹭在空中自由翱翔。
绿水青山间的文旅强音
山水为肌,文化为脉。“五一”小长假,在崇木凼古村落,古树群化身露天博物馆,瑶族文化志愿者深情讲述每棵古树承载的迁徙史诗,让民族历史记忆可触可感。花瑶山寨的溪涧清泉旁,花瑶姑娘指尖翻飞,30万针绣就的挑花裙纹样与百年古树年轮共鸣。
近年来,围绕森林康养、文化旅游、乡村休闲旅游聚点发力,隆回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协调发展上下足功夫,建成虎形山-花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魏源湖国家湿地公园、白马山省级森林公园、望云山省级森林公园、屏风界县级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区,这些生态旅游区将全县文旅资源、景点串珠成链,“生态+”正赋能文旅康养深度融合发展,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雪峰山高山台地上的隆回,已经成为广大游客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健体养身的网红打卡地。
生态颜值里的富民密码
晨露未晞,在金银花核心产区小沙江镇,头戴斗笠的农户已经在打理头茬金银花。隆回是“中国金银花之乡”,22.3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撑起全国50%以上的市场份额,从金银花的烘干车间到生物提取车间,金银花历经多道工序变身牙膏、益生菌等30余款深加工产品,形成48亿元全产业链矩阵。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隆回以林下经济为突破口,构建起“林禽共生”“林菌共长”“林药共融”的立体生态产业体系,107万亩林下经济年产值达39.5亿元,山林资源真正成为群众的 “绿色银行”。同时,培育61家油茶、78家金银花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引导鸿利药业、好菇粮等龙头企业带动全产业链增值,推动林产品加工标准化、品牌化升级,生态资源的“含绿量”正不断转化为富民强县的“含金量”。
一审:周颖 二审:马美姣 三审:罗勇军 终审:隆正平
来源:隆回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胡权 阳浩宇
编辑:罗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