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非遗评选】刘启后:湘中文化的栋梁民间文化的守望者

来源:红网 编辑:redcloud 2011-04-07 17:02:20
 
—分享—

 【人物名片】

  刘启后,大家喜欢亲切的称他为“老后”。在隆回县委机关工作期间,就开始了对民间文化自发的业余考察。1994年冬提前退休,以全心身沉进山乡义务从事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至今。

  现为中华文化遗产影像保护联盟副主席,中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士会员、常务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民俗摄影联合会”筹备小组成员。

  三十年足迹踏遍潇湘 饿了啃个生红薯当一餐

  三十年前,政府尚还没提出文化保护, 老后便已经头一个把文化的眼光投向远离现代文明的隆回花瑶山寨. 在没有任何支持和资金帮助的情况下,就靠老俩口微薄的薪金,苦苦地坚持,为挖掘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自觉地奉献心力。

  为了探寻“花瑶”这支鲜为人知、仅六千多人的瑶族分支,他先后280余次自费去瑶山采风,其中有九个春节是在冰雪皑皑的瑶寨度过的。他从不同角度全方位挖掘花瑶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并倾情宣传推介,使得这支藏在大山深处的小小瑶族宗支广为世人所熟悉,更为政府所重视。也有效地促进了瑶山经济的发展,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花瑶朋友的民族自信心。

  除了重点考察花瑶民俗,他对隆回县境内传统文化也自发进行全面考察与挖掘保护,并对省内其他110多个县的传统民俗事象题材进行了采访考察。

  三十年中,老后一门心思沉在民间这一浩渺的文化海洋里,永远都在行走中。去偏远、闭塞、贫穷、落后的山乡做田野考察,独个翻山越岭、走村串寨,每每日行数十里。黑了,随意找户人家捱一晚;饿了,顺便啃个生红薯当一餐。遇歹徒、遭狗咬、被蛇追、惹伤痛, 日晒、雨淋、风吹、霜打、冰冻……嗨,个中滋味,够贱,真苦!

  系统整理民间文化 用图文再现潇湘风俗

  文化有时候就是一些很琐碎的事物,他散落在民间各处。也许要详细了解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你也得像老后那样浸淫30多年,才能一窥全貌。不过,老后的工作,就像用图文为潇湘民间文化做了一个目录,通过这扇窗,你能够较为轻松地领略别样的潇湘风情。

  也因为琐碎,整理的工作是辛苦而漫长的。比如花瑶桃花,老后花了二十八年,遍访一个个村寨, 一户户人家, 拍摄了1000多种传统挑花图样,还有百余种袖口挑花,和百多种后腰带挑花图样;而呜哇山歌、花瑶情歌,则连续十五年时间搜集近了2000首;滩头年画,是70多次考察滩头古镇,访问了数十位年迈老艺人,累积了数千帧图片资料。而这才完成花瑶文化一隅。

  这些潇湘民间文化的一个个因子,都通过老后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被用图文一点点的勾勒呈现出来:《神秘的花瑶》,全方位反映花瑶的民风民俗和生活环境,第一个为这支古老的瑶族宗支留下真实完美的历史身影;《圣洁的疯狂》第一个完整记录到奇特的花瑶婚俗; 《诡秘的梅山文化》全程跟踪各种古老梅山法事30多堂,收集了十分珍贵的梅山72手诀,梅山傩面……

  积极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得到社会肯定

  老后除了身体力行的保护民间文化外,老后也通过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民间文化,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他先后邀约全国几十家刊物和广播电视台社,来瑶山免费做专题报导;邀请英国BBC国际台世界知名艺术制片人麦克一行到花瑶山寨采风制片;到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等院校做《民间文化漫谈》的专题讲座……

  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和平台,展现民间文化风采的同时,老后的努力也获得了社会的肯定。其作品《花瑶婚俗》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贡献奖”世界民俗摄影大赛‘文献奖’,《民间葬俗》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民俗专题摄影大赛”二等奖,《水中童趣》评为“中国摄影艺术出国作品”,送日本参加联合国亚太摄影展……

  老后本人也因此获得了“中国百名摄影英才”、“中国摄影盛世群星”、“三湘群星”、“全国文化遗产十大新闻人物”等荣誉称号。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曾撰文热情赞誉老后是“湘中文化的栋梁”,是“民间文化的守望者”,是“民间文化保护事业的无私奉献者”。(华声在线记者 杨仕凡 整理)

来源:红网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s://www.longhuinews.cn/content/2011/04/07/695098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隆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