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虎形山,才知花瑶之美。炎炎暑日,海拔1300余米的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已是漫山的金银花,采花的花瑶女子身着挑花裙,把瑶山点缀得如诗如画。走近奉雪妹,才知挑花更美。奉雪妹在瑶山家喻户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瑶挑花的传承人,奉雪妹7岁学挑花,11岁成为个中能手,15岁做了“师傅”,逐渐成为了瑶乡的“挑花之王”。
“挑花传承了祖辈的智慧,它属于生我养我的大瑶山!”
花瑶是一个勤劳和浪漫的瑶族分支,花瑶妇女更是心灵手巧。
1959年,奉雪妹出生于隆回虎形山瑶族乡一个平常的家庭。家中姊妹多,母亲常在劳作之余靠挑花补贴点家用,女儿们也都被母亲调教成了挑花能手。奉雪妹学挑花,在众姊妹中悟性最高。
在花瑶,挑花是姑娘们的“名片”,谁聪慧能干,只需瞧瞧她们的挑花就清楚了。在这样的氛围里,奉雪妹逐渐产生了对挑花艺术的痴迷,每天凌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看看自己的挑花,有时半夜来了灵感,也马上起床改动,即使寒冬腊月,从不间断。“我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挑花上。”奉雪妹说。
奉雪妹对花瑶挑花有着独到的见解。她认为,花瑶挑花脱形写神,以少寓多,主题鲜明,极富装饰性,造型上大胆夸张,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从自然中提炼形象,产生出违理但合情、谐美却怪诞的奇特趣味,表现出了朴实的美感和动感。
花瑶妇女在绣动物时,常在它们“体内”再绣上小动物和花草。“为何要这样?”奉雪妹以老虎作比回答,因为老虎要怀崽,还要吃东西,这样绣出来的才是活老虎。
“《老鼠娶亲》、《对歌定情》是你们创造出来的吗?”“不是,是祖辈们流传下来的,我们的挑花传承了祖辈的智慧,我们的挑花属于生我养我的大瑶山!”奉雪妹总是将自己的挑花成就归功于花瑶的民族传统和文化。
“现代文明冲击着传统文化,传承挑花技艺已成为我的责任!”
花瑶挑花技艺的流传没有图纸、教程,所以,一千件花瑶挑花作品就有一千种个性,同时,这也造成了许多经典的挑花技艺濒临失传。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济建设大潮席卷瑶山,姐妹们纷纷外出打工,不再热衷挑花了,奉雪妹心底焦急万分。作为瑶山最优秀的挑花能手,奉雪妹说:“现代文明正在冲击着传统文化。我清楚地知道,传承挑花技艺已成为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奉雪妹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花瑶挑花的接班人,常常在劳作之余,向大家义务传授挑花技艺。30多年来,她授艺的徒弟达300多人,她自己的挑花作品也越发成熟,创作出了一批工艺精细、构思奇妙的挑花艺术精品。
1994年,奉雪妹和徒弟杨银花、沈需妹、奉否花、奉稳香共同创作的《狮啸山林》,在国家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中获铜奖;2003年,奉雪妹的《团鱼呈祥》、《天鹅展翅》获“中国首届文物仿制品暨民间工艺品大赛”金奖;2006年,花瑶挑花被列入全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奉雪妹成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我要做个无愧于瑶山的挑花人!”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变,花瑶服饰面临被外界同化的状况。同时,年老的挑花艺人相继去世,技艺传承出现断层,而部分年轻姑娘为了省时间,竟放弃挑花传统的数针、对针技法和几何构图原理,采用描图打草,勾勒图形轮廓的手法挑绣,这与传统的挑花技巧背道而驰。如不及时引导,具有几千年历史的花瑶挑花将失去其特有的古拙、精巧、夸张、庄重的特色,而代之的是轻薄、粗浅、流于形式。
“我要尽快将局面扭转过来,力争在创新上做文章。”敏锐的奉雪妹看到了这一点,她加大了对瑶寨姑娘们的培训力度,并萌动了改革挑花技艺的想法。她大胆地在构图、色彩、题材、功用等方面进行创新,打破了以往只有黑白挑花裙的状况,开辟了彩色挑花壁挂等诸多旅游外卖挑花产品,使花瑶姑娘们在挑花上既能沿袭传统,又可增加收入。瑶寨又掀起了挑花热。与此同时,在奉雪妹的积极争取下,花瑶挑花已被列入虎形山瑶族乡的学校教育乡土教材。
“越是原生态的,才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奉雪妹30多年来始终坚持这一信念,她除了定期给孩子们上挑花课以外,每年至少还要举行两次以上挑花集中培训班,并尝试用文字进行记载,不使花瑶挑花失传。
星移斗转,奉雪妹一“挑”就是30多年,她挑花所耗的丝线已经能绕整个瑶山好几百圈了。奉雪妹说:“我要做一个无愧于瑶山的挑花人!”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