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品读《胸怀坦荡的毛泽东是如何评价自己的》

来源:隆回新闻网|0 作者:龙艳科 编辑:redcloud 2019-03-08 08:53:48
 
—分享—

   近日,我连续几晚认真通读了陈阳、穆建春撰写的《胸怀坦荡的毛泽东是如何评价自己的》一文,每次阅读结束后,心中暖流仍久久涌动——为毛泽东同志“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务实作风、“想把整个中国要紧的事情办定”的使命担当,更为其听得进批评、容得下牢骚的宽广胸怀和坦荡胸襟。

   我从《胸怀坦荡的毛泽东是如何评价自己的》一文中读出了毛泽东同志的质朴。毛泽东说:“我是农民的儿子,自小过的就是农民的生活”。他青年时代的理想是当一名教师或记者,从来也没有想到会成为一名共产党人。“不管怎样,事情的发展是不以他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势不仅把毛泽东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更将他铸造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巨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身居高位后,毛泽东同志仍念念不忘其“可愿做”的工作——当他成为一名职业革命家和党的领袖后,还多次谈到自己去当老师的志愿,即使到了晚年,毛泽东仍时常回忆起自己曾短期所从事过的教员生涯。由此,我不禁想到了领导干部该如何面对得失、正确看待“进、退、留、转”的问题:“进”,应是为了要挑更重的担子;“退”,应是为了交好薪火相传的接力棒;“留”,应是仍需加油奋进;“转”,应是为了接受多岗位历练、增长才干。《围炉夜话》有言:“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一些干部之所以在“进”“退”之间纠结,说到底还是“名利”二字放不下、闹心头。须知人生有涯,官位有止,而事业无疆。“进”与“退”是干部队伍的正常新陈代谢,是党的事业发展进步的客观需要。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一个优秀的领导干部应该有很宽的政治胸襟,包括在个人职务上能进退自如。不管身居何位,只要时时勤勉向上,人生处处皆风景。

   我从《胸怀坦荡的毛泽东是如何评价自己的》一文中领会到毛泽东同志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毛泽东的思想从忧国忧民开始,崇拜过维新派康、梁民主启蒙思想,追随过陈独秀激进民主主义思想,再向马克思主义转变,这是一个“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发展过程。从一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成长为一个纯粹的共产主义者、一个胸怀坦荡的共产党领袖,在于他“反对对他的著作和思想采取过分吹嘘的态度,主张研究新问题,提出新方法”,用实践去检验真理;在于“他能够从迷信中觉悟出来、否定旧的东西,更在于他敢于承认旧的过去”。在中国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进行了复杂而曲折的探索,使得他最终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人。毛泽东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他思想博大深邃、胸怀坦荡宽广,文韬武略兼备、领导艺术高超,心系人民群众、终生艰苦奋斗,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有人说:真理的蜡烛往往会烧伤那些举烛的人的手,但只要有人肯举起来,世界便会因此而拥有一片光明。

   我还从《胸怀坦荡的毛泽东是如何评价自己的》一文中读懂了毛泽东同志的务实。毛泽东的领导方法足以去写一部厚厚的书,作为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的领导方法有着异于常人的高超之处,有人将其称为领导艺术。而毛泽东则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也没有发言权……一系列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同志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留有《中国佃农生活举例》《寻乌调查》《兴国调查》《东塘等处调查》《木口村调查》《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七篇调查报告。调查研究于前、总结经验于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综合、判断,总结出经验,这是毛泽东的重要工作方法,也是中国革命事业取得伟大胜利的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撰文指出,“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调查研究是一种务实的态度,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反之,不注重调查研究,不下去接地气,作出的决策往往“离天近、离地远”。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掌握真实情况、了解群众疾苦,在调查研究中密切联系群众、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本领。

   我更从《胸怀坦荡的毛泽东是如何评价自己的》一文中强烈感受到了毛泽东同志心怀天下的使命担当。这位伟人“想把整个中国要紧的事情办定”、“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他为理想信仰百折不挠、无坚不摧的革命精神,不仅折服了全党同志、全国人民,还足以让他的政治对手为之倾倒。他深爱着自己的亲人和同志,却又激励亲人们为理想为革命勇于献身:胞妹毛泽建、妻子杨开慧、小弟毛泽覃、二弟毛泽民、侄儿毛楚雄、儿子毛岸英相继为革命事业和民族大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当闻讯胞妹毛泽建英勇牺牲时,他想起母亲的嘱咐,自责“未能照顾好妹妹”;当毛泽东把毛岸英已于两年前牺牲的消息告诉刘思齐时,这一迟到的噩耗如晴天霹雳,令刘思齐痛不欲生。毛泽东竟开导刘思齐说:“娃,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不能因为岸英是我的儿子,就不应该为中朝人民而牺牲。”谁不痛惜亲人的离去?毛泽东面对亲人的牺牲,既有“泪飞顿作倾盆雨”的悲痛欲绝,更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义凛然!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所走过的弯路,也源于他是急切地想要把中国人民的事情办好,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有其主观因素和个人责任,还在于复杂的国内国际的社会历史原因,应该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

   伟人远行,哲思永存。踏着伟人的足迹,我们砥砺奋进!

来源:隆回新闻网|0

作者:龙艳科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隆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