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隆回司门前的吉山,原名丫髻山。海拔1140米左右,古隆中四大名山之一。远观山峰宛如仙女亭亭玉立,极像仙女的发髻,因此得名丫髻山,这里流传着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在山腹中有一块巨石,原石为一整体,大如小山包,后来七仙女下凡,在石头上种了一颗桃树,桃树扎根石中央,随着桃树慢慢长大,石头一分二,就成了今天的样子。桃树历经千年以来,只见开花,未见结果,也许真如瑶池仙桃一样,千年开花,千年结果。传闻七仙女下凡和董永所生的儿子,为了寻母,遍访名山,行至此地仙桃树下羽化成仙。也就是现在的太平寺中供奉的乌护真仙。我观吉山胜景,全在仙桃一石,每至春归风暖,石绽桃花,香飘百里。燕舞莺歌,蜓飞蝶逐,文人墨客,竞相吟哦,仁人义士,络绎不绝;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气象万千,超然世外。最近,我有幸应吉山村委之邀为丫髻山仙桃石撰联。
名胜联创作要求较高,中国楹联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联坛十秀、湖湘楹联七子之一的邹宗德先生多次指导我,写联要独辟蹊径,联意要含蓄蕴藉,语句须超群拔俗。于是,我首先想到的是丫髻山的远观形象,它宛如一位伫立在云雾中的仙女;其次是眼前这颗神奇的仙桃树的形象,想到了雨中桃花的美丽。初稿便油然而生:
乱云丫髻三千丈;
夺目桃花九百年。
考虑到桃树是从石缝中长出来的,于是改为:
乱云丫髻三千丈;
微雨桃花九百年。
思前想后,总觉不妥。于是请教于邹宗德老师,邹老师指出,“乱云”不美,“微”字可酌,因为桃花不可能总是在微雨之中。接下来,我又想到了“沐”,“细”等字,也没跳出“细雨”的这一种思路,都不如意。索性再改,改成了:“乱云丫髻三千丈;破石桃花九百年。”“云缠丫髻三千丈;石育桃花九百年。”邹老师批示:“破石不美,有歧义,表意不准确,缠和育也欠妥帖,还可再酌”,我再想到了“逊”“孕”等词语,总觉得不合情理。自己都不如意,何况读者呢?而景区又急于雕刻,我搜肠刮肚,感觉自己黔驴技穷了,干脆请老师修改算了。不到几分钟,邹老师就给我改好了:
云萦丫髻三千丈;
石绽桃花九百年。
邹老师仅仅改动了两个字,联语顿时生色了,老师用词之精准灵活让我钦佩不已。这“萦”和“绽”本来不是什么难字,我也认识,但为什么我就想不到呢?是我的书读得不够吗?我的书是读得不多,但这个问题又似乎不是,因为不是什么高深的典故。“诗有别才,无关书也”。归根结底,还是我的艺术修为不够。我欣喜若狂,茅塞顿开,如拨云见日。一个“萦”字,一个“绽”字激活了全联,特别是一个“绽”字,将石头绽开和桃花绽开都表现出来了,让局面宏开,实乃点睛之笔呀!真是一字之差,意义相差万里。老师数年如一日,对我无私的教导,我铭感五内。仙桃石联刻的是我杨大强的名字,其实功劳是老师的,我岂敢独居?特将老师的指点过程分享给大家,供和我水平相差不多的联友共同学习。
来源:《望云峰》2022年第1期
编辑:卢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