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夜访农家收医保:一名选调生的“健康路”实践手记

来源:隆回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阳栩光 编辑:周 颖 2025-10-29 17:04:00
 
—分享—

隆回新闻网讯(通讯员 阳栩光)10月27日晚,深秋的隆回县麻塘山乡兴屋场村,海拔千米的山风已裹挟着初冬的寒意。但崎岖的村道上,一束束手电光划破黑暗,伴随着此起彼伏的敲门声和方言对话,让这个偏远山村显得格外温暖。作为驻村选调生,我跟随村干部开始了今年的城乡居民医保夜访收缴工作——这既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我扎根基层的“第一课”。

手电光下的“政策课堂”:从“疑虑”到“理解”

“医保缴费未涨,但门诊报销比例确有所提高,大病保险额度也增加了……”在村民伍大爷家的火塘边,我对照政策手册逐条解释。老人起初眉头紧锁:“娃子,钱是一年比一年难挣啊!”我索性掏出手机,翻出去年村里王婶因胃癌住院的案例:“您看,她花了8万多元,医保报了5万多,自己只掏了2万多。要是没参保,这笔钱就得全扛在肩上。”

类似的对话重复了整晚。面对村民的顾虑,我们不用“文件语言”,而是算“三笔账”:健康风险账(住院费用VS保费)、政策红利账(逐年提高的报销比例)、家庭长远账(防止因病返贫)。当村民老陈嘟囔“六口人一次缴2000多块压力大”时,驻村第一书记李芳接过话头:“老陈,你家种了5亩金银花,今年价格好,这笔钱相当于两筐干花的收入,但要是没医保,一场病可能掏空几年收成。”

指尖上的“便民服务”:从“代缴”到“赋能”

山区留守老人多,智能手机操作成了大难题。在独居的刘奶奶家,我帮她完成微信缴费后,特意用粗记号笔在日历上标注:“2025年医保已缴,凭证贴在衣柜门后。”同行的村会计打趣:“小阳现在成了‘人肉缴费指南’!”

但“代缴”不是终点。我们借机开展“手机课堂”,教老人查缴费记录、辨诈骗链接。村民张叔学会后,得意地给外地女儿视频演示:“以后我自己能缴,不拖后腿!”——这种“教会一个,带动一片”的笨功夫,恰恰是基层工作的珍贵收获。

灯火里的“民情日记”:从“收医保”到“察民生”

夜访中,医保收缴只是切入点。村民周姐缴费时随口抱怨:“村卫生室降压药老是断货。”我们当即记入问题清单,次日便协调乡卫生院增加配送频次。而五保户孙爷爷的哽咽更让我揪心:“腿脚不便,去乡里看病要走三小时……”次日,村里第一辆“健康直通车”开始接送老人就医。

这些片段让我深刻体会到:政策落实的“温度”,就藏在群众“无心之言”里。回宿舍后,我在《驻村笔记》中写道:“手电光照亮的不仅是山路,更是干部该走的路——既要低头收钱,更要抬头看路。”

后记:那一晚,我读懂了“国之大者”的乡村注脚

当最后一户缴费完成时,已是深夜11点。村民陈大哥执意送我们到路口:“你们这么晚还跑,我们哪有理由不参保?”这句话让我心头一热。

作为选调生,我曾困惑于“宏大政策”如何对接“家长里短”。而这一晚的实践告诉我:国家的“全民医保”蓝图,正是由这些手电光、算账声、手机屏和敲门砖一点点拼成的。回程时,我拍下夜幕中的兴屋场村发到朋友圈,配文只有一句:“青春有幸,与光同行。”



一审:周颖 二审:马梦娜 三审:罗勇军 终审:隆正平

来源:隆回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阳栩光

编辑:周 颖

本文链接:https://www.longhuinews.cn/content/646954/63/1538961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隆回新闻网首页